摘 要:中国精神根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愛国主义情怀和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精神融入中学地理课程的路径,在地理课程中实现用中国精神文化浸润、滋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增强地理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中国精神;地理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中国革命文化
一、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国精神的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儒、道、佛文化为主流,集百家文化精华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行为规范、思想文化、政治体制、社会经济形态和精神观念的综合体,它以古代文学、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曲艺、书法、国画、民族音乐、戏剧、建筑、传统手工艺品等丰富多样的形态为载体,是中国精神的根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核”和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有着独特的审美气质和人文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不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地理课程应该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地理课堂重要阵地的作用。
2.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地理是生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渗透于这些方面,地理学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连接纽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相关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拉近、联结和利用。一首优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一座古水利工程的修建、一座古建筑和一座古城的选址及形态、一条古代交通要道的修建,甚至小到一把油纸伞、一口陶瓷、一件传统服饰,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密切相关,这些可感可触的优秀传统文化无不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同时也是极具价值的地理教学素材(表1)。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地理课程中,首先要梳理新课标地理教材中各章节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设置情境,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让学生感受古先贤的中国智慧,涵养中国心,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例如,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鲁教版)必修一“走进桂林山水”一节中有“徐霞客与喀斯特地貌”的介绍,这一内容中展现了《徐霞客游记》对桂林独秀峰的精彩描述,教学时可以根据这段文字设计绘图(喀斯特地貌景观图)、辨图、说图等探究性活动,还可以对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做进一步介绍和说明,让学生从伟大人物和中国地质地貌的开山之作中感受坚毅的人格品质和地理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理学科发展的中国贡献。再如,在学习弯道河流的地貌形态时,不妨引入唐代诗人胡玢的《庐山桑落洲》(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一诗,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描述的现象在哪里?有哪些地理事物?彼此间有何关系?哪些地理事物有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桑落洲的地貌变化与弯曲河流的流水作用的密切关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河流凹岸由于受到水流惯性不断被流水侵蚀,导致“古岸”崩塌;在河流凸岸水流相对较缓,泥沙不断淤积,使得“昔日大江”形成新的陆地,且新的陆地不断长大(“平沙长未休”),并成为“新住处”。
在地理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外,还应该通过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试题命制、仿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等多种多样的途径实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地理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生活、走进心坎,坚守中国精神的根,达到以文载道、以物载道、以文化人、增强德育、提升智育、发展美育的综合育人目的。
二、厚植爱国情怀,铸造中国精神的魂
1.爱国情怀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自己国家的一种强烈的归属意识和积极态度,揭示了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国家、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的统一,集中表现在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上。[1]从“临患不忘国,忠也”到“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再到“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再到“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可以说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是中国精神的魂,它有着凝心聚力的伟大力量,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一个人精神品格的塑造是何等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对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地理学科应该有自己的担当。
2.地理课程中厚植爱国情怀的路径
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情怀不是停留在喊口号,而是应该创设各种途径,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涵养学生的中国心。第一,地理课程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强化基于中国本土的区域认知能力,加强中国国情教育,强化国家意识,用共情的方式让学生对祖国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对祖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怀有危机感和责任感。第二,要有规范使用正确中国地图的意识。中国地图代表了中国的版图,具有严肃的政治性、法定性,是中国主权的重要标志。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明白中国地图的含义,让学生使用正确的中国地图和善于识别“问题地图”,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意识。第三,利用现代新技术创新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以地理的视角观看《航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等优秀纪录片,激发和印刻故乡情结与家乡味道,涵养家国情怀。第四,依托国家重大工程,设计地理情境,如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困难、优势区位条件和意义,让学生深刻感受新时代中国力量、大国重器,增强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第五,通过研学旅行、野外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深层次感受、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第六,挖掘中国历史知识、典型人物或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爱国主义情节的地理元素,增强国土意识、国家意识和舍己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对我国西北新疆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有着精彩的描述,可以作为学习西北地区、地形地貌和气候气象知识的重要素材,也让学生感受在恶劣的地理环境中将军、战士积极乐观的豪迈精神和保卫边疆不惧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更让学生从中了解新疆自古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第七,结合重大纪念活动、重要传统节日,开展地理主题教育,用心用情展示学生爱国主义方式的地理表达。例如,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壮丽百年史,爱我好河山”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学生以地理事物为意象,创作多首地理古诗词歌咏祖国山河,如 《蝶恋花·游西山》:“销耻雄崛一百载,国保长安,河岳生风采。半日偷闲惜胜概,经纶满腹多澎湃。滇水波光描嵲黛,逼断龙门,石剑斜天外。古道藏幽镶树脉,无声溪涧逐心爱。”这种形式的教育让爱国主义在学生心中持久而深刻。
推荐阅读:地理教育征稿论文
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