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以城市经济圈为依托的农业经济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2022-07-20 所属栏目:论文范文 浏览量763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政策条件,在此背景下,城市经济圈通过规模化扩张的极化效应、同城化延伸的涓滴效应与市场化发展的辐射效应对农业经济贸易发展产生影响。针对当前农业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都市农业、城乡差异与经贸对接等方面的阻碍问题,需要不断内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力,强化城乡地区的贸易动力,弱化经济贸易的市场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市经济圈;城乡一体化;农业;经济贸易;策略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新时期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具体实施细则主要体现在承载经济贸易发展的城市经济圈这一空间载体上。近年来,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发展,经济发展在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的双重推动下,所形成的以城市经济圈为核心的经济地理空间结构随之变化。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末,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48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0%,规模庞大的城镇人口构筑了城市经济圈强大的经济市场体量,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贸易发展的契机,尤其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更增强了城市经济圈对周边农村经济与农业贸易的吸附能力,使城市经济圈成为农业经贸发展的重要依托。当前,在党和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开展之际,依托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圈在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价值作用,推进城乡融合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乡村振兴下以城市经济圈为依托的农业经济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一、乡村振兴下城市经济圈对农业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机制

  农业客观上为工业化建设与城市化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因此,在城市经济圈规模化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心城区与周边农村这种“中心-外围”的空间布局形态,并拉近了城市经济圈与周边农村经济交流的空间距离。二者通过包括人口、货物、技术、资金在内的生产要素流动实现了经济贸易交流,从而形成了相对区域内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但将二者分裂开来可以发现,城市经济圈的规模化成长对于农业经济贸易发展而言,产生了三种常见的影响效应。

  (一)城市经济圈规模化扩张的极化效应

  城市经济圈是先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因此相对于农村经济,其优势表现在规模收益递增、核心地位明显与经贸路径发达等众多方面。在这些优势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经济圈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与面积不断扩大,更大区域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被集中于城市核心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强,外围弱”极端现象,进而使得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加强两极分化。在极化效应之下,城市经济圈对农业经济贸易起到严重阻碍,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成农业经济贸易发展所需的资金外流。城市经济圈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远大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资本市场的逐利特性与农业投资的低效特性的双重作用下,使得农村经济贸易发展所需要的原始资金得不到有效积累,甚至逃离本地市场,使得以城市经济圈为依托的农业经贸资金链断裂。二是造成农业经济贸易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短缺。一方面,当前我国农业还处于现代化发展阶段,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城市经济圈的规模化成长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导致农业经济贸易中劳动力缺乏;另一方面,城市成熟的商业体系与完备的基础设施为其赢得了农业人才输入的优势,如此一来,不仅造成农业经济贸易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同时还形成挤占效应,间接增加农业经贸发展的用人成本。此外,除了资本、人力等资源之外,对信息、技术、土地等众多生产要素也会形成极化效应,进而导致在以城市经济圈为依托的农业经贸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城乡差距扩大,城乡矛盾突出。

  (二)城市经济圈同城化延伸的涓滴效应

  当然,随着城市经济圈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缓解边际收益递减、完善城市横向配套与消除外部不经济等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中心城区又会通过释放优势来实现对周边农村地区的空间优化,由此产生涓滴效应。涓滴效应强调城市经济圈同城化延伸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渗漏”,从客观上表现出城市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城市经济圈对周边的“涓滴”体现在知识技术、人力资源与市场扩张等方面,并借此实现对农业经济贸易发展产生影响。在知识技术上,城市经济圈内是先进生产力的集聚,在城市组团同城化发展过程中,先进的技术与知识会由城市中心向四周扩散,经济圈内以知识技术为代表的集成创新能力越强,其在延伸中对周边的外溢效应就越明显,从而使得农村经济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最常见的如城市核心区域工厂及其技术的外迁,改善城市经济圈环境之余,也使延伸地区的农业经济贸易得到了发展;在人力资源上,城市经济圈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会为之付出劳动成本,进而促进农业资本化,并带动农业经济贸易的发展。例如春节农民工返乡,通过劳动薪酬的资本流动,从而促成城乡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在市场扩张方面,城市经济圈依赖土地空间得以成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周边土地被占用,农业经济贸易随之被囊括进城市经济圈内,并形成城区带动郊区,郊区辐射乡村的经济发展格局。

  二、乡村振兴下城市经济圈对农业经济贸易发展的面临困境

  (一)都市农业对农业经济贸易发展的排斥

  乡村振兴最为关键的部分便是城市经济圈涓滴效应与辐射效应的发挥,就当前而言,城市经济圈除了对农业经济贸易产生极化效应以外,其经济圈内部的产业生态结构也不利于农业经济贸易的发展,具体表现在都市农业的兴起。都市农业是在城市经济圈内形成的产业结构链,并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城市经济圈内的农业市场需求。虽然城市内部有限的土地资源对于城市经济圈内的农业需求无异于杯水车薪,但都市农业在不断向城市近郊的延伸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相对远郊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而造成“中心-近郊-外围”的区域经济格局,在“近郊”未被城市化进程吞并时,使得“外围”地区被排斥在农业经济贸易体系之外,久而久之,越发萎靡。都市农业在对农业经济贸易发展产生排斥之余,同样也是城市资本排斥农业生产的过程。资本的逐利性使都市农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城市核心开展,资本密集型、规模化与城市化的农业产业投资排除了农村分散的小规模资金投资,因此在资本左右下的农业生产集中分布于城市近郊。相对外围的农村地区,其农业经济贸易由于脱离资本市场的约束,无法形成产业集聚与贸易优势,最终成为乡村振兴下以城市经济圈为依托的农村经济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二)城乡差异对农业经济贸易发展的隔绝

  城市经济圈内具有成熟的商业体系,本身的经济贸易与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因此对于农业相关的需求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与服务体验,并且在成熟的商业贸易体系基础上享有更为广泛的选择权。反观农村则不然,农产品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季节性与保鲜性特点的商品,其满足城市经济圈市场需求的主动权并不掌握在生产者手中,更多地取决于自然条件、物流运输以及商业贸易。乡村振兴条件下,以城市经济圈为依托的农业经济贸易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物流体系与贸易模式作保障,但实际上,由于城乡之间在农业产品供求关系上存在不对等,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贸易的发展,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城市依靠成熟的经贸体系,在农业经济贸易中占据绝对主导权,且由于属于市场的需求方,选择余地宽泛,替代性较强。例如城市经济圈内对某地农业产品的经济贸易出现阻碍之后,会快速地将目光转向其他地方;而农村的农业经济贸易则不然,其对固有的城市市场依赖较大,一旦失去,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市场。二是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对农业经济贸易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表现在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的排他性、工业模式的差异化、投资回报的风险性上。例如农村劳动力无法完全融于城市高级生产之中,在日积月累的低端体力劳动从事中无法形成对城市经济圈的归属感,致使城市市场的层级特征明显,进而压缩了农业经济贸易的发展潜力。

  三、乡村振兴下城市经济圈对农业经济贸易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合理引导,内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涓滴与辐射,城市经济圈的提振也需要农业的基础保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城市经济圈为依托的农业经济贸易发展中,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内化城市核心在农业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一是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使农业经济贸易发展既有城市经济的加持,又有农村经济的参与,从而调动两大空间区域的经济活力。二是合理引导都市农业的发展。都市农业虽然一定程度抵制了城乡之间的农业经贸发展,但其出现毕竟适应了城市化与同城化的演变进程,因此,可以从产业政策上加以引导,综合利用政府的经济手段加以干预,为以城市经济圈为依托的农业经济贸易发展提供适宜的城市生态环境。三是强化农业资本市场的引导,集合政府机关、金融部门与企业组织的力量,内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力,破除“中心-近郊-外围”的区域经济格局,引导各种资源流向农村地区,提升城乡之间的契合度,最大限度避免城市经济圈对农业经济贸易涉及的相关资源要素的排斥。

  (二)城乡一体,强化城乡地区的贸易动力

  乡村振兴下以城市经济圈为依托的农业经济贸易发展,还需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针,调动城乡之间经济交流的活力,从而强化地区间的贸易动力。一方面需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化发展,尤其是在经贸体系上,不断完善需求与供给机制,提高城乡之间关于农业经济贸易对接的稳定性与机动性,避免交易不对等的产生。例如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以农产品为对象的市场贸易的主导地位,降低对城市市场的依赖度。另一方面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给,将社会事业发展重心放在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交流上,突出人力资源规划与经济引导服务的公共资源倾斜。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以农业产业引导与农村招商引资为农业经济贸易开辟新的战场,以此弥补城乡之间存在的市场鸿沟,促进工业品下行与农产品上行,完善商品经济交换路径,并在强化贸易动力之余,依托城市经济圈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贸易。此外,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圈涓滴效应与辐射效应的发挥,以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调动不同区域间生产资料的优势互补与优化配置。

  (三)战略倾斜,弱化经济贸易的市场阻力

  根据当前乡村振兴下依托城市经济圈所产生的农业经济贸易对接阻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一开展资源倾斜,以弱化存在的市场阻力。一是搭建城乡之间顺畅的交通体系,抓住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发展乡村交通,在“三通”的基础上,打通农业经济贸易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发展物流冷链技术,提升农产品装运与交易活动的速度,依托城市经济圈涓滴效应下的知识技术外溢,推动农业经济贸易的运作效率。二是形成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无论是城市经济圈内关于农业经济的贸易信息,还是农村区域关于农产品的生产信息,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此,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全面的市场供需信息库,为农业经济贸易发展提供对称的信息来源。三是完善农业经济贸易形式,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应纳入农业经济贸易体系中来,在打造城市经济圈的同时,赋予市场贸易更大的发展空间,将农村经济的交流合作置于城市经济圈的映射之下。

  参考文献

  [1]吴佩芬.十九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21(01):38-40.

  [2]熊肖雷.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实现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2021(01):88-92.

  [3]陆洪彩.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4):180-181.

  [4]姚荔明.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措施[J].财经界,2020(36):16-17.

  [5]陈志钢,周云逸,樊胜根.全球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20(02):87-96.

  邹燕

相关推荐

正规出版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