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当前土地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文章提出通过“土地整治+”的理念,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探索多样化的实施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土地整治;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未来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总战略,也是未来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土地整治的目的是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再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土地整治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夯实基础、提供新的动力,并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早期的部分地方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更多局限于工程技术属性,目标聚焦于扩大农田规模、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增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等,但是在现实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中,受目标、技术、土地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对土地进行有效地整治,导致土地整治项目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整治要服务于整个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在保障新增耕地率真实有效且不降低情况下,探索多样化的实施模式,通过转型升级来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彰显新发展理念下农村土地的综合效益,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1土地整治+生态农业
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是实现新增耕地、水田保护、农耕文化传承、推行农田宜机化改造、发展农业产业的必要措施。农业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农业生态化是核心目标,通过生态农业,达到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目的,因此,推行“土地整治+生态农业”的实施模式,在土地整治前期统筹规划,对以往利用率较低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重新调整,盘活低效农地、盘实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坡度降低、水田功能修复、耕地质量提升等,做到地尽其用,推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重构,促进项目区对农用地布局更加优化、良田更加生态化,田园更加美丽。如某蔬菜基地原本优势明显,土地质量和耕种水平都不低,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前期土整规划,未建立同其他片块之间有效的联动机制,一直局限于大棚蔬菜的种植,缺乏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的品牌打造,农业的产品附加值也未得到最大提升,土地未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整治项目应该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做好农业产业布局,合理的对有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保护区进行规划,同时还要将道路、水源、居民居住等方面纳入统筹管理治理,从各个方面为绿色生态农业做好综合规划。通过“土地整治+生态农业”的模式,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补齐农村在其他方面发展的短板,做到真正实现现代农业、精品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基础。
2土地整治+全域整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规划必须结合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美丽乡村规划,要将多个规划进行融合。结合每个区域的多个乡镇的各自实际发展水平,整治规划的结果应该突出融合性和有效性,力求做到与生态环境改造提升结合、与城市发展建设相结合、与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规划相结合、与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相结合、与耕地质量体质改造相结合、与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必须要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基本的切入点,积极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重构,并且在建设中还要加强与现代农业、体验农业、民宿经营和旅游观光等乡村多元业态的有机融合。如在有计划、有规划的情况下,要根据不同乡镇的特点,选择具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先行试点工作,围绕“田路村”全要素全区域综合整治,同时要结合新增耕地和农业产业适宜情况以田园景观和乡村环境提升为目标,系统布设工程。一个整治单位可因地制宜采取条(格)田整治、缓坡(漫坡)整治、坡改缓、梯田改造和边角地整治等多种土地平整方式,逐渐形成土地整治规模效应、成片效应,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打下良好基础,为乡村振兴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土地整治+精准扶贫
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助推行业扶贫、助力精准脱贫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将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发展高效农业进行结合,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指标交易等方面,积极向贫困地区倾斜,在贫困地区开展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保持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治项目,显著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要始终坚持将土地整治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实施“土地整治+精准扶贫”的模式。一方面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以及土地的产出率、利用率,增加项目区的人均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完善村镇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实现村内的特色农产品如茶叶、花椒和水果等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发掘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将土地整治项目、产业、旅游三者融合,逐步建设成为集体验、观光、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通过产业带动和旅游创收来实现乡村的“造血”功能,帮助当地老百姓从根源上实现脱贫致富,从而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为营造有序的乡村治理格局夯实群众基础。如重庆市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全面整治),将土地整治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实施项目和扶贫结合,项目人员和扶贫干部结合的模式,在前期规划中,重点针对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差、居民点环境“脏、乱、差”、农业观光区缺乏配套设施等问题进行合理地规划,重点进行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区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建设,使二郎村2020年实现了全村脱贫,并利用土地整治项目,衔接当地政府的生态观光万亩(1亩=0.067hm2)无公害茶叶基地示范项目,增加村民收入来源,让二郎村的村民从此走上长久的产业致富、旅游致富之路。
4土地整治+产业升级
习总书记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土地整治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方便了土地的承包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治理分户而种造成的田埂沟壑、土地高低不平、土地分散零碎等问题,将项目区的水田、旱地、田土坎集中平整,碎片化的土地被集中起来,扩大农耕面积,为农田宜机化创造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土地生产功能,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提升了农民的耕种效率,提高了农民的耕种热情。如黑龙江省,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在三江平原地区进行耕地集中处理,将原本零散的土地统一规划合并,如今变成了大面积的土地,同时还在配套建设了灌溉排水设施,提高了土地耕种质量等级,实现了高产能,通过土地整治逐渐实现了产业升级,促进了农业向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根据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引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实现区域特色的产业经营模式,来促进农民的创收。如攀枝花市的米易县在综合考察的情况下,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需求,以独有的方式开展土地整治,另辟蹊径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引入种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如有机特色蔬菜、芒果、樱桃等优质水果,加之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光照充足,实现了区域特色产业的经营,真正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立体农业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农业发展脱贫致富的目标。
5土地整治+耕地保护
土地整治工作必须坚持新的发展理念,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要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为确保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要不断提升现有耕地质量等别,加快创新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技术,达到耕地保护目的。目前土地整治项目中,主要是针对村、水以及田等作出的建设与规划,通过实施道路工程、土地平整工程以及灌溉排水等工程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保护耕地等目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区存在重视耕地指标数量,而忽视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等情况。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目标下,探索和改进土地整治工程技术,要在实地调查结果的指导下,探索多样化的整治模式实现提升耕地质量等的目标,比如在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区域或达到实施条件的区域,可以推行“旱改水”工程技术或实施“表土剥离”工程技术,来达到提升耕地质量和新增耕地的目的,同时要加强学习交流,学习先进的经验,农田保护发展较慢的地方更要加强学习,不断完善农田旱改水的技术规范,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技术水平,全面体现出“优先保护、质量和数量共同重要”的基本原则,筑牢耕地保护基础地位,激发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6土地整治+乡村旅游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巨变,土地整治在改变耕地数量、质量和农村建设用地利用形态,盘活乡村土地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大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在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应该遵循乡村自有的发展规律,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凸显山村自然的肌理和脉络,兼顾村庄的传统风貌,传承乡土文化,让乡村文化衍生乡村旅游产业,让村民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创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新的活力。推行“土地整治+乡村旅游”的模式,即改变耕地数量、质量和农村建设用地利用形态,盘活乡村土地资源的同时,还要探索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在前期规划设计中,可以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将旅游文化元素融入土地整治中,可以尝试挖掘闲置资源,利用整治项目打造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恢复农村的乡土风貌建设等,将土地整治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老百姓实现创收致富奔小康。如重庆市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土地整治项目,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时,做到了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实施“旱改水”项目,极大地凸显了山村自然的肌理和脉络,让昔日的荒山荒坡变为线条蜿蜒曲折,婀娜生姿的景观梯田,展现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图,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为老百姓实现旅游创收。因此,在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时可根据项目区特色,在原有蔬菜、苗木、水果等产业基础上,增加对传统农耕文化和民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在规划设计时要对项目区的产业、地形、传统文化等全方位考虑,让土地整治项目变为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先行者,从而也有利于建立和谐文明的乡风,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的新形势下,土地整治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应根据乡村振兴的政策内涵和实施要求,不断吸取“土地整治+”的有益经验,探索和实践“土地整治+”的新形态,加强多部门的合作,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不断发挥“土地整治+”的优势,在优化村镇空间、优化土地利用水平、农村产业发展、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发挥更好的聚合作用,不断挖掘土地的农田生态景观和乡村文化价值等功能,让“土地整治+”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也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从而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村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的整体目标。
参考文献:
[1]闫照辉.美丽乡村风貌规划实施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6(06):144.
[2]宋云飞,刘玉华,王科.以全域土地整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为例[J].土地,2018(07):36-38.
[3]崔金龙.通过“旱改水”进行耕地提质改造的意义及建议[J].新通信,2019,21(08):202.
章霞
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