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旱作区黑土保护培育技术依靠种植两年玉米和一年大豆的周期式轮作种植制度,以及秸秆粉碎技术,在保证玉米高产的同时,合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有效降低玉米连作带来的病虫害发生机率,合理解决大豆重迎茬问题;秸秆还田,改良土壤,还可以保证玉米、大豆的供应平衡,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此,文章根据东北地区黑土特性和发展状况,提出旱作区黑土保护利用措施和培育技术。
关键词:东北旱作区;黑土保护;培育技术
东北地区耕地大部分为平地,种植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和水稻。耕地土壤类型以黑土、草甸土、黑钙土为主,黑土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作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土层结构不良、理化性状不佳、土壤日趋板结、保水保肥能力渐差,抵御旱涝能力降低,导致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加强旱作区黑土保护培育是东北地区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益的重要措施和根本保证。
1黑土培育模式技术原理
1.1地力培育,玉米秸秆两年还田
秋季结合机械收获粉碎大部分秸秆,通过深翻机械将秸秆还田,旋耙整地起垄,为了促进秸秆分解转化,可加施一定量的腐熟剂。2a的玉米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活化土壤微生物,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通透性、保水性、缓冲性和供肥能力,可有效扩大作物根系垂直生长空间、降低倒伏风险,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从而达到增密促熟、丰产增效目标[1]。
1.2减害轮作,两茬玉米后轮种大豆
种植2a玉米后改种大豆,再通过大豆根系固氮和豆秸还田增加土壤有效氮素含量,从而调整了土壤碳氮比,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培育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由于大豆根系浅、对耕层深度要求不高,可以在大豆收获时通过旋耕作业进行豆秸还田,从而减少连续深耕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有利于稳定土壤的物理结构。同时,大豆需求的主要营养元素是磷和钾,氮素需要量相对较少,可以通过增施农家肥的办法减施或不施化肥,以实现大豆种植阶段的节本、增效目标。2a玉米1a大豆轮作,配套秸秆还田措施,再通过增施有机肥减少大豆化肥用量,合理调整土壤养分状况,减少玉米、大豆病虫害的发生,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大量碳源。
2田间操作技术概述和实施目标
2.1操作技术概述
轮作期内施用有机肥1~2次,秸秆粉碎直接翻压还田或秸秆粉碎覆盖还田至少1次,深翻或深松1次,米豆轮作1次,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等。对于没有深翻或深松基础及耕作层薄的地块,可采用深翻或深松—综合整地—综合整地,配合玉米—玉米—大豆轮作制;对于有深翻或深松基础和耕作层厚的地块,可采用综合整地—深翻或深松—少免耕、少免耕—综合整地—深翻或深松等土壤耕作制,配合大豆—玉米—玉米和玉米—大豆—玉米轮作制。
2.2实施目标
在以3a为一个周期的轮作期内,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和有机物料投入制度,辅以化肥减量施用等技术措施,实现农艺和农机相结合,实现改良和保护黑土地的目的。
3黑土培育模式技术措施分析
3.1第一年玉米栽培及秸秆还田技术
3.1.1春季播种和田间管理
第1年春季,根据气象预报及土壤墒情确定适宜播种机具,进行深层施肥和精量播种,保证播种质量。如果土壤墒情适宜、未发生春旱或旱情较轻、播种时田间未见杂草的情况下,可选用苗前封闭药剂进行控草,要在无风或少风天气条件下施药,喷头距田面小于20cm,以防止药剂漂移。当土壤墒情较差、春旱严重时,应选用苗后除草。田间管理最好在上一年秋季将秸秆翻入田内,强化腐熟效果,如果土壤墒情不好需浇水调节土壤含水量。春季播种后要注意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
3.1.2做好秸秆处理
在秋季玉米成熟后,采用联合收获机械一边收获玉米穗一边切碎秸秆,玉米收割机必须落至地上10~20cm高度,以保证秸秆充分粉碎。每天作业量200亩/台,秸秆长度10cm左右,再用浅旋灭茬机灭茬,使碎茬均匀覆盖地表。对于中下等肥力的土壤,在机械收获粉碎秸秆后,可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kg或商品有机肥300kg作底肥。对于土壤沙化严重、有机质低、土壤结构性较差的土壤,在机械收获的同时,将经活化的秸秆腐熟剂喷施于田面秸秆上,注意在喷施前要将秸秆腐熟剂与适量细砂土及尿素混匀。
3.1.3深翻起垄
机械收获和秸秆粉碎后,根据土壤墒情,在天气条件便于作业的情况下,利用深耕犁进行30cm以上的深翻作业,耙平起垄。每天深翻作业量为120~150亩/台。
3.2第二年玉米栽培及秸秆还田技术
第二年春季保证播种质量是秸秆粉碎还田后的关键问题。根据天气预报及土壤墒情进行深层施肥和精量播种。土壤含水量较差时,采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施肥播种作业。药剂除草等田间管理的具体技术措施与前面相同。注意必须选用无残效的除草剂,以保证不影响下茬作物。秸秆处理时要结合机械收获粉碎秸秆,可施入秸秆腐解剂,土壤地力较低的可施入有机肥,亩施农家肥2000~3000kg,具体技术措施与前面相同。最后是深翻起垄[2]。
3.3第三年大豆栽培及还田技术
3.3.1选择品种
选择优质高产品种如东农42、东农52、东农55、东农63、黑农48、黑农51、黑农52、绥农35、绥农36、绥农38、绥农44、黑河35、黑河38、黑河43、黑河48、黑河52、北豆40、北豆42、合农95等品种。要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土壤墒情适期种植,清种每亩5kg等距点播,亩密度1.2~1.5万株。大豆配方肥15~20kg,种肥隔离10~15cm。
3.3.2进行机械收获、秸秆粉碎
田间70%的豆荚出现成熟色时即可机械收获,同时结合机收粉碎豆秸,切碎长度5cm左右。每天作业量200亩/台。机械收获后要旋耕起垄。在土壤墒情适宜时进行大于15cm深度的旋耕、起垄。雷沃1804拖拉机每天深翻作业量为120~150亩/台。
4黑土保护培育技术的推广意义、社会效益及发展前景
4.1推广意义
通过此项技术模式推广,不仅可以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同时还有效控制玉米土传病害的发生,促进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连续增产稳产、节本增效的双重目标。该项技术模式可为土壤提供充足的碳素,减少了畜禽粪便、秸秆焚烧、乱弃造成的污染,大量秸秆还田,减少了化肥用量,节约了资源,对黑土地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社会效益
通过该模式的创新试验示范,充分展示黑土地保护技术集成效果,调动广大农民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让项目区群众掌握秸秆翻压还田技术、化肥减量施用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新型肥料施用技术、大型农机具组装配套使用技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4.3发展前景
合理轮作一直是传统农业的优势,同时也是科学合理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减产风险的重要种植模式。项目区的耕地通过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使项目区的耕地土壤有机质有所提升,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地力得到提升;通过深耕深松等整地措施打破了犁底层,耕层结构优化;通过轮作使种植结构得以优化。此项技术模式设计简单合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项目实施的效果受到旱田项目区广大农民的好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巨国.黑龙江中部旱田平地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16):109.
[2]李大维.哈尔滨市呼兰区平地黑土地保护利用“两还一免一增”技术模式[J].农技推广,2018(1):51-53.
邱伟
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