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业教育路径研究

2021-12-02 所属栏目:论文范文 浏览量544

  【摘要】农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根据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分析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遇到的现实困境,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指出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业教育路径。

  【关键词】非遗;传承人;职业教育

  2021年5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加强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培育和扩大非遗传承人群,推动非遗普及教育,推动职业院校设立民族传统技艺等相关专业”。[1]但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非遗传承最重要的人的因素的研究很少,利用职业教育培养农村非遗传承人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从职业教育的视角出发,培养农村非遗传承人、开展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业教育路径研究

  一、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2]《通知》还指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重要力量。2021年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造就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积极参与高校共建,推动文化艺术和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发展”。[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在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工业来实现丰裕方面,职业教育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4]因此,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应与农村非物质文化、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协同发展,通过培养农村非遗传承人,助推乡村产业文化转型、非遗手工艺品研发及文化旅游事业融合发展,确保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二)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明,孕育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弘扬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及时代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保护传承人。日本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其中明确规定保护造诣颇深的技艺传承人。同样,韩国政府制定的金字塔式的文化传承人制度也是为了保护和维护唯一传承人。[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对当地村民及其生活方式的保护和延续,培育和扩大非遗传承人群,促进民俗、村规民约的传承与发展”,[6]这充分体现了对农村非遗传承人的重视。“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并指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7]国家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特别是加大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并在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因此,我们应做好有关政策文件的宣传和落实工作,通过提高农村传统手工匠人的社会认可度,创新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方式,不断扩大农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队伍。

  二、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实困境———以绥棱黑陶为例

  (一)绥棱黑陶的概述经专家考证,我国最早的黑陶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炭黑陶,有关黑陶制作技艺的最早记载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黑陶伴随着华夏民族的成长历程,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陶器起初并不是以装饰工艺品形式呈现的,而是被当做生活用品或器皿,具有极强的生活实用性。陶器发展至宋代,无釉陶器失去了往日的实用价值,地位逐渐被瓷器所取代,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黑陶慢慢走向没落。直到近代,许多艺术专家、工艺美术工作者开始重新研究制作黑陶,让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又重新绽放光芒。其中极具代表性的黑陶是绥棱黑陶。绥棱是我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隶属于黑龙江省,2019年12月31日,绥棱被选为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素有“黑陶之乡”的美誉。

  (二)培养绥棱黑陶传承人面临的问题

  1.家族式的传承方式,导致继承人的缺失

  解决传承遇到的危机,关键是对制作技艺继承人的挖掘。据了解,绥棱黑陶历经三代人的传承,第三代代表人物尹伊君创建了绥棱黑陶文化科学研究所,利用当今前沿科技技术,把黑陶工艺定位在精品工艺上,让绥棱黑陶走进高端工艺品行列。但其他一些手工匠人还存在着老旧思想,如家族式传承的模式(只传给同姓氏的下一代),或受传统理念约束,受传男不传女以及不能对外传授黑陶配方等方面的限制,严重影响了黑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外来经济文化的涌入冲击着国内市场,传统的艺术形式遭到抛弃或是正在消失,家族式的传承模式已经不能与新时代的人才需求相契合,导致非遗传承人才的队伍青黄不接,制作技艺配方逐渐遗失,传统手工制作艺人逐渐流失。

  2.传统手工匠人受教育程度有限,导致理论人才的缺失

  在绥棱黑陶烧制过程中,仍保留着传统的人工烧制方法,需通过选材、拉坯、抛光、绘制、雕刻、烧制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而成,大部分工序都与古法制作流程大体相同。可以说,绥棱黑陶是富有浓郁黑土特色的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这些都是黑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必备的依据。但受厂房工作环境的限制及传统手工匠人文化层次的局限,绥棱黑陶的传承模式多数都是“口口相传”“言传身教”式手把手的传授方式,没有固定的教授模板。因此,整套、细致的制作工序不会被完全记录下来,留下的理论文字资料少之又少。例如在拉胚工序上,很多老手工技艺匠人并不是专业出身,受教育程度偏低,对拉胚技术的细节无法做到有效记录,这无疑为黑陶拉胚制作技艺的传承增加了难度,导致了具有浓郁黑土特色的民间艺术理论的缺失。

  三、利用职业教育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发展策略

  (一)宏观方面:政府主导、校企联动、社会参与,形成多方合力,协同培养传承人

  1.加强政府统筹协调,校企联动合作共赢

  在宏观层面,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并认真贯彻、落实好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有关制度和政策。“新时期职业教育重要职责是重视农村非遗传承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是担负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股重要力量,同样还担负着传承人才培养、传承技术技能、发展就业创业的职责”。[11]因此,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职业教育同步发展,构建职业教育和非遗产业统筹合一的新格局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此前提下,应推动职业院校创建非遗人才实习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合作、共建共管产业模式,发挥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特色,开展具有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面向非遗文化产业探索“金字塔式”学徒制。在职业院校建设非遗产业培训基地,既是非遗传承事业之所需,也是职教发展新突破之所需。总之,加强政府统筹规划,积极引导职业教育发挥专业优势,带动职业院校与非遗产业开展有关领域的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是实现校企合作、互利互惠的有效路径。

  2.创新多元办学模式,提高社会相关领域的参与度

  要实现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业化教育,就应强化传承人主体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我国职业教育以适应岗位需求为导向,因此,依托职业教育创设农村非遗传承人培养的目标,就应重视课程设置科学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合理化,建立专门的非遗研究机构或工作室。如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设公共艺术课、建立民间艺术行业协会,为喜爱民间艺术的农民爱好者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场所。还可以开发“校社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的师资力量、设备设施,联合社会办学力量共同培养农村非遗传承人,吸纳个人、企业的力量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对接帮扶,从而提升社会相关领域的参与度。

  (二)中观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教体系,使受教育主体多元化

  1.建立城乡一体化农村非遗传承人的职教体系

  实现以职业教育培养农村非遗传承人的目标需要有两大必要条件,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创新培训组织形式。因此,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职教体系势在必行。首先,职业院校要建立名师艺术工作室,聘请民间艺术手艺人充当专兼职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资源库。其次,根据受教育主体不同选择教学方法,并且要定期与民间艺术手艺人共同研讨,进行实地演示和情景化教学。第三,要根据非遗文化的地域性,创新培训组织形式,在当地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学基地,探索田间课堂、校外网络教室,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第四,可以参考国外农村教育体系,例如,法国将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两者之间互通有无。任何一个受教育主体参与该体系学习,成绩合格都可以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12]因此,我国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职教体系过程中,需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与院校之间的行业联盟,加强农村职业培训机构、职业高中、职业院校之间的衔接。总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农村职教体系,符合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受教育主体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地域文化内涵。

  2.促进农村非遗传承人受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非物质文化是地地道道的、醇厚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多来自于农村,是当地农民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创造出来的,例如,鱼皮画、黑陶、剪纸等,都反应了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貌。可以说,越是接地气的艺术表现形式,农民就越容易接受和学习。因此,有针对性地鼓励农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应立足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实现职业教育在农村科学均衡发展。坚持以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依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济收益,有计划地开展返乡下乡人员再教育、农村妇女及残疾人技艺培训等形式的教育培训,从而达到促进农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受教育主体的多元化的目的。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多都来自于农村,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其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但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非物质文化传承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因此,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各级政府的统筹规划、校企联动、社会参与,形成多方合力协同培养传承人,这是对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和落实,有利于实现城乡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完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其次,要以农村为基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教体系,实现受教育主体多元化、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第三,以市场为引导,促进产业供需双向对接,加强农村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发传统文化、节日文化用品,将现代消费需求与民间文化资源有效对接,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与旅游业、艺术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能为乡村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投资者对接帮扶,实现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EB/OL].

  [2][9][11]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EB/OL].

  [3][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4][美]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和农业[M].郭熙保,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存奇迹[J].MASUItra大学版,2001(9):54—58.

  李冰雪,刘铁军

相关推荐

正规出版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