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困境与策略

2021-12-02 所属栏目:论文范文 浏览量337

  摘要: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正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家庭启蒙教育被忽视、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待完善、社会劳动教育力量待整合等,导致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无法彰显。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应着力从更新观念、澄清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建章立制、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实践锻炼、推动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三方面入手,让劳动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关键词:劳动教育;困境;策略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为教育事业的体系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加快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培育体系,2020年3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从教育效果和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劳动教育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困境与策略

  1劳动教育在家庭启蒙教育中被忽视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教育培养,劳动启蒙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影响很大。一方面,父母的劳动价值认知偏差不利于孩子正确劳动观的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部分家长对劳动持有一定的误解和偏见,觉得体力劳动是低等人的事,蔑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歧视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家长剥夺了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把一切吃穿用度都给孩子准备好,导致孩子劳动观念淡薄,对家长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弱。在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下,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做家务会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于是包办一切家务,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下,缺乏必要的劳动历练。家长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了孩子正确劳动观的形成。另一方面,个别家庭缺少劳动教育的土壤和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部分家庭开始请保姆或家庭雇工负责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但这让家长无法发挥对孩子的劳动指导示范作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

  2高校劳动教育作用虚化

  2.1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当前,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教育属性,既然已经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专业知识、实训教学、生产实习等与劳动教育交叉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没有必要再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或环节。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实践上的偏离,造成劳动教育内容空心化和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1]。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能很好地结合,以劳立德增智、以劳健体育美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比较肤浅。

  2.2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较完备,但劳动教育课程却缺乏系统化、全程化设计,课程零碎、不成体系,学校各职能部门也没有在劳动教育中形成合力。同时,学校缺乏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劳动教育路径不清晰、内容不完整、评价体系不完善。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劳动教育课程,但课程内容未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与职业发展需要,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情绪。有的高校缺少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依靠辅导员或其他专业教师临时补位,很难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有的高校缺少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实际开课率不高,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时间较少,劳动教育效果不理想。

  2.3舒适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大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目前,大学校园的教室、宿舍等场所通常是招标社会物业企业来服务管理,环境卫生有专业的保洁队伍负责,校园绿化有校园绿化养护队伍负责打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喝水有开水器,只要刷卡付费就可以使用热水;洗澡不用出楼门,洗衣服、刷鞋有全自动的洗衣机、刷鞋机;在食堂吃饭用的是公用碗筷,不用自己洗刷,吃完饭后餐具自动回收,如果觉得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还可以点外卖。这样的大学生活使部分学生缺乏辛勤劳动、自力更生的良好品质,自我服务意识和自理能力较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3社会劳动教育作用淡化

  3.1社会缺乏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

  当前日趋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导致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劳动的态度和认识出现了偏差,不想奋斗只想享受,不想脚踏实地只盼一夜成名,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严重轻视。这种畸形的劳动价值观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任务严重冲突,势必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3.2社会支持学校劳动教育的协同机制未形成

  一方面,大多数社区、企业等社会主体认为,劳动教育是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的事,与校外主体没有关系。另一方面,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作用发挥不明显。当前,政府缺乏实质性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等社会主体参与大学生劳动教育,也没有建立实施细则来要求社区街道办等基层组织参与高校育人环节,政府对企业、社区等社会主体参与劳动教育的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和管控,导致其参与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4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几点策略

  劳动教育在家庭被忽视、在学校被弱化、在社会被淡化,使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无法彰显,因此,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路径已是刻不容缓。4.1更新观念,澄清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学校、社会都是育人的主体。育人主体的劳动观决定了其劳动教育观,而劳动教育观则关系到劳动教育的体系构建和实践运行。不同育人主体的劳动观和劳动教育观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过程实施和育人成效[2]。

  4.1.1树立正确的家庭劳动观和劳动教育观

  伟大导师马克思曾说过:“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家长应该破除旧有的劳动观念,正确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劳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古代家风家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在正视劳动教育作用、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前提下,重视对孩子劳动观念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引导孩子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他们从小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弘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家风,摒弃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观念。在孩子心中埋下重视劳动的种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环境。

  4.1.2强化高校的劳动教育观

  习总书记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4]这为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奋斗方向。高校应当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职业选择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培养,让他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赢得美丽人生。从新时代对大学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出发,理顺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内在联系,固强补弱,加强对高校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索,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让大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

  4.1.3营造良好的社会劳动价值观

  首先,在社会竞争、升学压力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应当破除“唯分数论”的社会观念,倡导人的多元化发展,大力弘扬劳动教育对于终身成才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形成崇尚劳动、赞美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打破人们对体力劳动从业者的刻板印象,让所有劳动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学生明白劳动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所有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都是神圣的。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从事基础体力活动的劳动者,都应当得到同样的尊重。要在社会上反对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观念,大力倡导和弘扬劳动精神,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

  4.2建章立制,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4.2.1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一是成立由校领导、各相关部门和各学院负责人组成的高校劳动育人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学校劳动育人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围绕立德树人主线,突出价值引领;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劳动育人平台;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二是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育课程,开展浸入式劳动教育。完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聘请相关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培训和考核。三是优化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专业+劳动实践”的实习实训,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奋斗精神。四是建立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要考查了解学生对科学劳动观的认知情况,还要对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做出客观评价,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的学籍档案,以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劳动教育实效。

  4.2.2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劳动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来抓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协同实施的机制。[5]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家庭教育起基础作用,父母除了要进行日常的教育引导外,还应及时将学生在家的劳动表现反馈给学校,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学校共同制订劳动教育培养方案;社会要发挥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社会主体在搭建劳动教育平台、组织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组织纪律、劳动态度和劳动质量,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父母或学校,实现育人主体的有效衔接和密切合作,发挥协同效应和育人合力。

  4.3实践锻炼,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4.3.1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生活实践

  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劳动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用自身行动给孩子作表率,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让孩子逐步养成爱劳动、会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同时,父母还要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给孩子更多的劳动体验,让孩子在服务自己、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增强家庭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4.3.2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活动实践

  高校应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结合校园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养护、垃圾分类等活动,实行校园卫生责任包干,建立和划分劳动教育责任田,以“学年劳动周”、五一劳动节等为契机,结合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职业发展需求和教学计划安排,分层分类、有序组织大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干事创业能力。同时,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打造育人文化阵地。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学习,打造劳动教育品牌活动,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和崇尚劳动的奉献精神。建立网上劳动教育文化阵地,通过各类宣传平台挖掘劳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创作主题文化作品,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营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校园文化氛围。

  4.3.3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服务实践

  高校应挖掘社会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就业需求,积极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工业、农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劳动教育基地,在保证学生安全和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商业区,投身劳动实践的主战场,参与社会各行各业的志愿服务和岗位实践锻炼,了解行业规则和工作流程,了解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体会劳动带来的成就感,真正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

  5结语

  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和个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应从澄清思想观念出发,家庭、高校、社会三方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纠正原有的认识误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劳动教育也要考虑社会性,高校应从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抓起,建章立制,统筹协调,发挥校内和校外各方合力。劳动教育又具有实践性,只有将理论融入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才能实现知行合一,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梁燕,侯兴蜀.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6):98-101.

  [2]吴玉剑.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三位”困境与矫正策略[J].理论建设,2021,37(2):94-9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30.

  [4]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5]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30(12).

  陈玉保李美钰

相关推荐

正规出版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