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问题和对策研究

2021-12-02 所属栏目:论文范文 浏览量319

  摘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是关键。中高职衔接有效地实施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中这方面还依然存在短板、弱项,进展不尽如人意。中职高职衔接,一体化办学是关键。这需要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各级学校、学生个人等多方主体加强配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中高职衔接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迈进新发展阶段,在中国经济产业不断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市场对于技术技能型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职业教育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做好中高职衔接,完善人才培养路径。

中高职衔接问题和对策研究

  1中高职衔接的发展现状

  中高职衔接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加强中职和高职的协调发展,不断拓宽学生的发展渠道,系统的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1.1中高职衔接的提出

  新成立初期,中职学校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型人才,有效地解决了当时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出发点,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为职业教育中职到高职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扩张,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格局开始发生变化。1999年《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探索以多种途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政策的导向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过渡,也加快了中高职衔接的步伐。2002年随着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会后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中职和高职院校开始了初中后五年制职业教育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

  1.2中高职衔接的发展

  201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职业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在同年5月召开,会议重点研究了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根据会议发布的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指导意见,各省市也相继发布了中高职衔接的相关政策。同时,各省份也陆续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试点。在全面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2019年发布《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称“职教20条”,提出“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并从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办学追求、办学模式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2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有19个专业类,共计367个专业(其中46个专业为增补专业)。中职学生继续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参考高职专业方向356个。但是中高职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

  2.1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普通教育基本形成层级结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但是还达不到现代化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在加快构建的进程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中职、高职有机衔接。管理体制不合理是制约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教育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职、高职多头管理、体制断层的现象,但是各省市的中职、高职教育仍然存在上级管理部门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比如属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技工学校主管部门为人社局。归属不一也制约着师资建设一体化、专业建设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的发展。

  2.2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

  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相对缺失,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和大多数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见,认为普通教育优于职业教育。受此观念影响,“普高热”的现象愈演愈烈。其次,行业对于职业教育的参与度较低。行业作为中职和高职和谐衔接的纽带,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的参与指导。但是大多数行业机构或组织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并未形成。再次,就业市场片面追求高学历。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在制订人才招聘标准时盲目定位,不考虑自身工作的性质与需要。这些现实的境遇,不仅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的本质功能的发挥,也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最终导致职业教育在生源数量和质量、资源等各方面不尽人意。

  2.3中高职院校缺乏有效衔接

  中高职衔接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职和高职院校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上。虽然及地方对中高职衔接有一定的政策支持,部分省市还开展了试点工作,但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高职院校之间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二者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因此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着失调现象,具体表现在专业教学标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无法有效衔接。中高职之间趋同现象仍然存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大多站位在自身角度去规划课程和教学,忽视中职和高职的系统性及递进发展性。中高职院校缺乏沟通机制,各行其是的模式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3中高职衔接的对策与建议

  中高职衔接既包括宏观衔接又包括微观衔接,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叠加,而应是复杂的化学变化。中职高职衔接,一体化办学是关键。这需要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各级学校、学生个人等多方主体加强配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3.1加强宏观统筹与管理

  中高职教育衔接应遵循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最终目标,从健全中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宏观层面上入手,科学的建立中高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合理划分部门和责任。完善中高职衔接的相关制度,着力解决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使中高职教育有步骤的和谐成长。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定位清晰的职业院校体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系统推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此外,健全和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是完善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五年一贯制”“3+2”“3+3”等模式上健全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扩大高职招生的口径,改革招考内容与形式,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3.2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

  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教育实际,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职教20条”也明确提出,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促进多元化治理,一是要加快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建设。要建设多元互动、开放共治的职业教育治理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完善办学质量监管评价机制,进一步扩大行业、企业等用人主体的权利体现,形成政府、学校、行业及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管评价机制。要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加强职业院校管理人员培训,打造高素质、现代化的管理队伍。二是要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的格局。加强多方合作,推动集团化办学,着力解决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深入的问题。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三是要扭转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通过舆论改变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加大对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宣传。

  3.3强化自主实施积极作为

  为保证职业教育的延续性,中高职衔接应采用“分段”不“分断”的方式进行。中职和高职院校作为中高职衔接的实施主体和重要参与者,对中高职衔接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如何使中职和高职院校相互配合,形成1+1>2的合力?首先,中高职院校应主动作为加强沟通。要真正树立合作的理念,中职和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发展特色,在多个专业领域开展中高职衔接,深入合作,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确保衔接取得实质成效,真正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其次,要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中高职衔接应该追求质量至上,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三教”改革,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的新格局,同时加强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最后,要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成功经验,在教育理念、制度保障、运行机制、专业设置、学校治理等方面大胆改革,激发办学活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4结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教育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层面的宏观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不论是整体发展,还是局部突破,都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推进。因此要尽快建构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3.

  [2]黎志键,韦弘.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演变轨迹及其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05):47-49.

  [3]王林.成都市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4]王文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5]谢俐.努力办好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EB/OL].(2020-10-21)[2020-12-25].

  朱玲赵厚程李建霞谭珍珍蒲江龙刘然

相关推荐

正规出版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