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资金技术短缺,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对策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摒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型为现代农业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既存在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本文就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为切入点,浅谈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农业资金技术短缺
农业的生产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投入,但在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农业资金技术含量低下等原因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就当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对稳定型农业投入的相关机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各级相关部门在对农业经济基础的投入上并没有做到严谨,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且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2农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阻碍最大的原因之一,便是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在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面临的第1个问题便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例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尚存在很多“木犁牛耕”现象。不要说使用大型的耕种、收割设备,即使小型的收割机、打谷机也没能得到全面普及;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甚至是没有。水利设施的不健全,导致许多农民依旧“靠天吃饭”。如果不改变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又如何取得良好的发展?
1.3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另一因素是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基本绝迹,但不可否认“牛耕人种”的情况并不少见。沿用了上千年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规模小、效率低、收入少。一言以蔽之,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严重存在技术含量不足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外,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农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意识。
2.解决对策
2.1加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现阶段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想要得到落实,需要政府有效的落实强农惠民的相关政策,做好角色定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模式,对农业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此外,政府在对农业投资过程中,应遵循“密集化”原则。农业资金如果过于分散,必然导致各地区、各工程“捉襟见肘”,难以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建造高质量、高性能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量虽少,但是具有长远的使用性、高效性。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携手努力。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实施;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经济投入。
2.2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乡镇领导需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只有农业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城镇经济才能取得明显的发展。此外,乡镇领导应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加大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乡镇农业经济想要发展还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投资的方式,改变乡镇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将良好的技术水平加以推广利用,我国的农业经济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微型农业企业。政府鼓励、引导农村建立微型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众所周知,加工后的农产品,市场价格约在“原产品”的3倍以上,利润高且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属一举两得。
2.3全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重要支撑。如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多元化发展。就目前农业的发展方式而言,存在很大的弊端,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
王晖
西部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与农村综合初中班现象探寻
摘要: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与农村综合初中班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两种不同的实施目的和实施形式。长期以来,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基础教育办学实践中,两个概念却常常混淆使用,导致办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农村综合初中班;职业技术教育;绿色证书
早在1983年2月,就批准下发了“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条例”,并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1)二十多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基础教育,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着各类勤工俭学活动。1994年,农业部门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教育部门积极响应。1998年以后,在云南省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创办农村综合初中班,具体办法是,申报并获县级或地州级批准的农村综合初中班,在其农村初中的任何一个年级学年结束时,根据学生本人自愿、家长同意,学校批准的程序。(2)对学习成绩不好,升入高一级学校无望的学生进行校内分流。让分流出来的学生在学习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内容的同时,再学习农业职业技术课程内容,毕业时能够学会农业生产劳动的一技之长,并获九年义务教育毕业证和“绿色证书”。实施“绿色证书”,是为了农村普通初中“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学生的巩固率和毕业率;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把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教育内容,形成新型的教育模式。”(3)农村综合初中班,是为了实施“绿色证书”而出现的具体办学模式。该模式是为学生将来的出路着想,为当地农村群众解决后顾之忧着想,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和教育质量为出发点。但是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的活动同农村综合初中班的办学模式出现了许多混淆之处,这就使得许多农村中学在办学方向、办学过程以及成果的检验推广等方面存在着边界不清,难以把握等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与农村综合初中班异同比较
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同农村综合初中班,其内涵和功能之所以混淆,是因为从性质上它们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都有由学生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培养学生农村职业劳动一技之长,在劳动中获取一定的劳动成果甚至得到一定的物质收益等特点。其成果既可以改善师生的生活待遇,力所能及地为学生减轻经济负担,又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二、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与农村综合初中班的认识
(一)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是农村初中学生获得“绿色证书”的重要途径。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对于减少流失率,缓解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途径是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或学校组织的带有经营性的活动,其对象应该是指全校所有学生。
(二)农村综合初中班是躲避两基检查的避风港。农村综合初中班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它为无法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了培养一技之长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是学校参照一定标准,对学生进行人为“分流”形成的。对于被分流后的学生来说,虽然能够继续在学校学习、劳动,但义务教育学习内容已经被分化、被削减,接受义务教育的学习要求已经被降低;一方面他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机会被人为剥夺,造成了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再一方面,为自己学习上怕苦怕累,对前途缺乏进取心又找到了合理化的借口。对于学校来说,农村初中的综合初中班,成了躲避两基检查的避风港。由于主客观原因,除了极个别的学校能够真正对分流学生负责,开齐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外,其余多数农村综合初中班都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课程设置和管理不规范,学校各行其是,有的学校按照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对综合班削减义务教育课程内容,有的学校则采取上文化课时,学生回到本班上课,上专业课(职业技术课)时,学生又进综合班。综合班成了“临时机构”,学生成了“游击队”,学习质量可想而知。其次是学生管理不规范,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的学校分流学生虽然在学籍册上,人却不在学校上课。由于农村中学普遍缺少实践基地,平时学生可以回家以劳动为主(称为教育实践),等两基检查时再回到学校。这些学生,实际上已经成了“合法”的流失生。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存在着“绿色证书”的管理不规范问题。在云南省有的地方,农村初中无论以什么形式办综合初中班,无论学生在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程方面怎样落实,只要是综合初中班的在册学生,初中毕业时就可以同时发给“双证”。这样一来,该省一些地方,农村初中表面上似乎提高了办学质量,实质是减少了升学“分母”,以牺牲学生利益为代价换来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多数学校既不是通过勤工俭学的途径,也没有通过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的地方课程加以落实。
(三)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普职教结合。职业高中是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学习需要的重要形式。职业高中是适应市场需要,为各种就业岗位培养各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许多农村初中毕业生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升入普通高中,一方面由于进城寻找就业机会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多数人并不满足于“绿色证书”的获得。具有某方面的一技之长,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成了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农村青年的普遍愿望;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缺陷,即在很大程度上注重的仍然是升学教育、应试教育,在激发学生潜能,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愿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等方面的教育还显得十分薄弱,甚至一些农村综合初中班的学生接受的还是不完全的义务教育。因此多数无法继续升学的农村学生,其发展意识和愿望仍然非常短视,仅满足于能够进城打工就行。在这种状况下,在云南省不少地州,一面是短期培训后大量的劳务输出;另一面是职业高中招生困难重重;一面是社会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受过专业培养训练的劳动力,而且这些劳动力常常供不应求;另一面是大量的自我发展要求不高,学习愿望不强烈的农村潜在劳动力,他们虽然初中毕业,也通过短期培训后作为劳动力输出,但是不仅岗位工资待遇低,而且失业率高。近年来普通高中在迅猛扩招,不仅普高生源质量严重下滑(有的县甚至高中录取分数线降到了中考成绩410分,中考满分750分),而且大量升入普高并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还存在着新的流失隐患;另一面是职业高中招生步履艰难,即使不少专业就业前景不错却难以吸引学生。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与学生自身学什么,怎样根据自身实际,家庭实际选择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学习,成了普通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教育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如何满足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发展需求,如何激发农村初中学生的潜能,如何使之为自身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设计、学校如何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应该是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考虑的问题,同时更应该是两种类型的教育怎样形成合力,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紧迫问题。
在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办学实践中,需要对农村中学勤工俭学和农村综合初中班,从认识上进一步澄清,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决停办农村综合初中班,切实发挥勤工俭学的作用,尽可能地为农村孩子就学减轻经济负担,使勤工俭学与地方课程实施之间形成合力,和谐发展。让“绿色证书”真正成为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与地方课程结合的纽带。职业高中是包括多数农村初中在内的,不能继续升入普通高中学生通往就业的途径之一,也是他们通过职业劳动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发展自我潜能,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初中教育与义务教育结束后的各类职业教育应该像一条教育链,环环紧扣,有机结合。农村初中有责任通过勤工俭学与有效实施地方课程,对学生加强自我发展意识、职业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包括职业高中在内的各类职业教育也应该主动深入农村初中,以多种形式让更多的农村孩子看到,除了升入普通高中之外,同样能够让自己继续获得学习机会,获得更多、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如果这样,更多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无论是在农村发展还是进城发展,才能够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如果是这样,我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才是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才是广大农村群众所期待和呼唤的教育。
张洁
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