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有效补齐人力资源发展短板和高等教育不足的双向补充,成为活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生力军。步入新时代,全新的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合作办学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府要资源加大基础性投入,遏制人才外流现象;要改变合作方式,拓展“校企合作”新思路、新方向;调整社会资源投入模式,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水平。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有效满足不同职业和岗位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教育体系中增加了高等职业教育学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立足于平衡人力资源的基本需求,侧重于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面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1]。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人力资源基础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区域经济要想实现协同发展,满足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基本需求,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基本需要。这样也就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确定了一个全新方向,对其下一阶段的定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回眸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成果,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的确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值得称道的成绩。据教育部的权威统计显示,自改革开放之后,高等教育体系为全国各行各业输送9900万名高素质人才,其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累计培养和输送了2200万人以上,有近65%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还属于“一专多能”型人才。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5%,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
二、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完全改变了民众的生活与工作习惯,同时也彻底改变了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样就进一步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补充”[3],而是更侧重强化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成为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性经济协同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
尽管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都极为重视,但是在个别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平衡高等职业教育优化与区域性经济协同发展之间的确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
(一)人才外流现象极为普遍
为了平衡教育资源,教育部、省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委,都对分布于各地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从师资力量到软硬件设施上加大的基础性投入,这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某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在完成人才培养之后,很难在本地范围内完成人才的安置,进而导致大量地优秀人才外流。地方财政不断追加的教育投入得不到与之形成正比的回报,不仅财政负担压力增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区域性的经济发展。而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滞后又进一步地加速了人才外流的速度,从而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现象的出现。长此以往下去,势必会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失去了优质资源输入滞后而陷入发展的“瓶颈期”[5]。
(二)校企合作模式滞后
为了适应市场人力资源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之后,结合实际情况,纷纷启动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客观地讲,通过这种模式的整体运行,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校方同企业之间的必要合作受到市场发展的影响,正在逐步地弱化。不少高职教育院校虽然有所谓的“企业班”存在,然而学生在毕业之后真正能够到企业正式入职的比例正在急速下降,甚至有些高职院校仅仅只能将这种校企合作作为招生的一种噱头,却无法真正解决学生的就业。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而且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场生涯和人生规划。
四、导致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入“瓶颈期”的成因
梳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发现,之所以时至今日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性经济发展失去了对等且匹配的关系,从表象上来看是受到学历教育的冲击影响较大,然而究其本质就会发现,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但是没有特色”和“生源进口大但出口小”有直接关系[6]。考虑到这种局面的发生有一定的历史遗留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扭转,为了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要因势利导地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缓解当前局面,循序渐进地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向体系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五、新时代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环境中的人力资源平衡利用,为了能够使其确保“源动力”[7],就必须要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一)政府资源加大基础性投入,及时遏制人才外流现象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其周期较长,且投资回报根本无法单纯地用金钱来衡量。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教育主管单位,就应当对区域范围内的教育资源从宏观层面上进行科学地分类和规划,对于那些具备发展潜能的高职院校以及相关专业,必须要给予重点扶持,并为此提供必要的资源。
(二)企业资源改变合作方式,拓展“校企合作”新思路、新方向
企业是社会人力资源终端的最大受众群体。为了能够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最大限度地不仅完成好就业,同时还要实现对口就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全面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依托教育部提出的“学徒制”要求,在专业技能讲师的招募中,将企业的中基层管理人员和熟练技工聘用为学院的客座讲师,让他们在课堂环境中为学生讲解日常工作中的专业技能,从而真正地实现课堂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无缝式”衔接。在穿插的实习实践过程中,不仅让企业的相关人员作为学生的师傅,手把手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指导,而且还将企业的管理岗工作人员聘用为学生的兼职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学习、工作中的一些必要保障。如此一来,就能够让企业在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中对于其专业技能有一个客观评定,在学生完成学校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就能够迅速实现上岗就业。这样既缩短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进行招聘、培训的过程,有效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也增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稳定区域性范围内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提升企业在业内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梦佳,王裕明,俞皓耀,等.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档案与大学生“四史”教育再探讨[J].兰台内外,2021(7):76-78.
[2]邱再辉,周治华.新时代青年“四史”学习教育的价值、目标及实施路径[J].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1(1):56-60.
[3]江苏省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档案见证历史记录永恒初心:苏州市城建档案馆党支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J].城建档案,2021(2):10.
王英春
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