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究

2021-08-05 所属栏目:论文范文 浏览量166

  [摘要]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心理育人队伍组成不全面、对学生心理状况把握不充分、课程设置不规范及校内外育人联动不足等问题,提出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共同努力,从优化育人工作队伍建设入手,全面掌握创新方向,并设计健全的调查实践,充分把握学生主体的心理特征,为创新提供依据。同时高校还应完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过程中实现创新,也应强化校内外育人合力,通过联动共同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在心理育人视角下的创新,展现更为丰富且深刻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心理育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是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对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总要求[1]。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创新,展现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全面的内涵,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推动力,也进一步满足教育部构建心理育人体系的要求。细分来看,心理育人即是从心理角度教育人、培养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且从心理育人主体、任务及目标等角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调查显示,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低于1:4000[2],表明当前高校在心理育人视角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不规范、与家庭社会联动不密切等都阻碍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基于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及新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协力合作,通过深入研究和调查为教育的创新提供助力,推动高校育德育心协作的落实,更好地帮助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究

  一、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育人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高校必要的措施,只有如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更系统、更全面的发展。

  (一)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内涵呼吁创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正确分析心理特征、解决心理问题多表现在教育教学层面的价值和内涵。而心理育人则从育人角度更深层、更全面地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内容和目标,在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需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心理育人体系要求,也能促使教育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展现更深层次的育人价值。一方面,只有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获得更全面的育人内涵。通过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能将培育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作为教育内容,也能将引导干预学生心理置于教育范围,从而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面对心理问题时更好地发挥熏陶和导向价值,使教育在承担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培育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从更广角度展现教育的全面性,也强化教育的价值引领[3]。另一方面,只有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仅停留在教育教学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便无法获得系统提升和发展,从心理育人视角下创新,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在创新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及目标都进行了调整,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也能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便能有效提升,而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也能得到顺利体现。

  (二)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依赖创新

  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普遍不高,越来越多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事件频发,进一步显示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局势。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教育部还印发《高等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重要指导[4],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性。为此,高校应积极落实教育部相关指导和规划,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推动力[5]。而在此过程中,高校还需对教育进行创新,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心理育人体系的重要力量,只有依靠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课程设置、教育方式及教育主体等层面切实发挥育人作用。在创新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能更为系统,改变传统环境下高校只设置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的模式,通过健全的课程设置,学生能更便利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同时教育的方式也更为多样,师生交流、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将会得到变革,心理健康教育可使用各种课堂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完成心理健康知识的传递和心理问题的解决;此外教育的主体也更为合理,在新型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将成为教育的主体,课程设置、方式选择及内容设计都需以学生为依据进行,如此大学生便能获得更为深刻的教育体验,教育也可更便利地培养大学生,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上,在心理育人视角下,只有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推动“立德树人”的进程。

  二、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的阻碍

  高校在心理育人视角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也能进一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蕴含的育人价值。但在具体实践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还面临一系列阻碍,心理育人队伍组成不全面、对学生心理状况把握不深入及课程设置不规范等都严重影响教育创新的进程。

  (一)心理育人队伍单一,创新发展不足

  当前背景下,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设置、工作队伍组成中都存在一系列问题,表现在教育者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为主、师生比严重失衡、教师工作量巨大等层面,且有调查显示,超过50%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师生比低于1:4000,并有超过25%的高校只有1名或没有专职心理教育教师,样本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中,呈现“一高三低”特点,其中女教师比例偏高,占比74%,男教师占26%,教师性别比例失衡,且教师普遍阅历低、学历低、职称低[6]。由此可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组成较为单一,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教育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组成单一、数量较少,无法引领教育在拓展育人层面、变革育人方法层面的创新,教育发展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重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未意识到其在育人层面的重要价值,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育人视角下开展创新的阻碍。

  (二)心理健康咨询和调查服务有待完善,教育创新缺乏有效依据

  新时代背景下,虽然更多高校逐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度,但有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仍较低,且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设计的问卷中,样本大学生最高分88,最低分13,平均分58.54,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形势仍较为严峻[7]。而部分高校虽设置心理咨询室,安排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但覆盖面不全,无法全面感知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导致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缺乏必要依据,以其为依据开展心理育人进程也受阻。一方面,部分高校未充分调查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除设置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外,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者未多次开展调查研究,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不准确;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形同虚设,对外服务时间较短、供不应求,存在心理问题或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加重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隐患,也无法为高校创新教育、深化心理育人价值提供有效依据。

  三、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为有效突破上述阻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共同努力、深入合作,组建完善的育人工作队伍,全面调查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规范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在校内合作、校外联动的基础上协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也为实现心理育人总体价值奠定基础、提供动力。

  (一)优化队伍建设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方向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需要完善的队伍引领,为突破当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人员组成不科学、工作者数量较少、工作理念较为传统的阻碍,高校应优化心理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朝着心理育人角度进步,逐步完成心理育人体系效率提升的目标。一方面,高校应扩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数量,并优化工作队伍人员组成,从育人主导层面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首先,高校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从教师招聘、校内培训、校外学习等角度提升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数量和素质,并使其成长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主要部分。在此过程中,高校应注意把握工作队伍的性别比例、学历水平,有效解决上述样本中“一高三低”特点,为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应将学生、班级辅导员、后勤工作者等都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丰富工作队伍的人员组成,发挥各类工作者不同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也从学生主体角度切实发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从学生实际角度提出解决对策,在发挥同辈心理引导作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8]。如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便可在数量、素质及组成部分层面实现较为科学的发展,为其更好地引领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育人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应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使其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更全面、更深刻的角度发展。在组成科学合理的教育队伍后,高校还需对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这就需要教育者和高校共同努力,结合自觉学习和培训锻炼,协同促进教育理念的创新。高校应为各类教育者提供符合其特征和工作要求的心理育人理念培训,使各类教育者充分认识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育人层面的作用,如此形成心理育人理念,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更全面、更深刻地发展。

  (二)把握育人主体心理特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提供依据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依据,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学习需求多样化的特征,高校及教育者应充分调查把握其心理特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创新,也更好地完成心理育人目标。首先,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设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征,从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层面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将其落到实处,如此,在正确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才能获得正确的发展方向,也能进一步确保创新的效果,为实现心理育人提供助力。其次,高校及教育者应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充分把握大学生主体的心理特征。为此,教育者可在高校的帮助下开展多种调查,运用调查问卷、实际走访、网络小测试等各种方式深入学生实际,全面、客观地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记录,为各类学生形成专属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还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动态更新,实现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化发展,也进一步提升教育创新依据的合理性。最后,依据调查结果和分析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各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档案记录及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育人体系,做好心理咨询和教育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通过接受咨询和教育,能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解决一部分心理问题,也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向往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9]。如此,高校便可有针对性地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实效,逐步带领教育彰显人文关怀理念,实现更有价值、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党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1-03-03].

  [2]胡伟坚,陈培源.大数据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1(1):24-25,29.

  [3]章少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功能实现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80-82.

  [4]教育部党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07-06)[2021-03-03].

  [5]李红梅,宋素怡,董彩云,等.“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4):41-45

  田娜娜

相关推荐

正规出版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