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为进一步探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以南京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为例,从支撑绿色发展能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广服务能力等3方面总结南京市“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分析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走高效绿色智能生态、高端农业科产融合、合作共赢协同、人才振兴支撑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硅谷等发展道路,为“十四五”南京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农业科技人才;农业园区
0引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强。习书记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1],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但发达已超过80%[2],与之相比,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尚有差距。国内学者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陈萌山[3]提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引领,要以管理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增强农业科技供给能力。李金祥[4]提出农业科技是精准扶贫的源动力、瞄准器、助推器,精准扶贫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创新科技扶贫手段、强化科教兴农战略。唐华俊[5]提出推进数字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构建数字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以数据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数字农业农村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引擎和新动。赵春江等[6]研究了“互联网+”在我国大田种植、设施农业、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种业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提出了未来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无人机植保、农业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发凸显。王琳等[7]提出要完善重大科技攻关布局、加强创新转化协同发展、提升创新支撑能力等等手段增强乡村振兴有效科技供给。
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现状
“十三五”时期,南京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科技资源要素快速积聚,支撑引领作用日益突显,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1.1农业科技支撑绿色发展能力增强
2019年底,南京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2.50亿元,如表1所示,比2015年增长13.78%,其中农业产值240.77亿元。都市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标准农田比重分别为22%和77%,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9.5%,粮食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94%以上,畜牧养殖机械3972台,水产养殖机械41549台。大力推进畜牧生态健康养殖、水产健康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蔬菜全程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等绿色高效种养技术模式,农作物绿色防控产品使用占比达到85.1%,化肥、塑料薄膜、柴油、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大幅度减少,如图1所示,2019年比2015年分别减少23.58%、8.04%、11.51%、28.21%,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已基本形成。
1.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形成了省市三级农业科研大学研究所—农业科技园区—区县农业产业园区-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等4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图2)。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等省部级高校科研院所汇集高端人才和科技资源;“农高区”“农创园”两家国字头园区虹吸效应初显,高端人才、高新企业和高水平基金不断集聚,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过于倾向科技成果自身先进性和学术价值,而忽略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适应性、可行性及经济价值,与农业生产、市场需求脱节比较严重,难以形成“市场—科研—开发—市场”的良性循环。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同样存在与产业结合不紧的“两张皮”问题,技术示范推广和成果转移转化存在障碍短板。
2.1现有资源积聚效应发挥不充分
南京拥有2个国字头农业科技园区和众多涉农高校院所,但是农业现代化与科教资源未形成深度协作,科技存量资源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赋能不足;全国新农民新业态创业创新大会、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等行业盛会举办地落户南京,但南京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没有建成构建成果“引进来”和“走出去”常态机制。南京市级科研院所缺乏领军人物和精良实验设备,与省部级高校科研院所未形成双赢合作长效机制。
2.2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未形成
南京农业呈现农产品多门类和小规模特点,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点较多,但是市场容量不大。同时,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主体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偏小,例如,代表农业科技水平的现代种业、智能装备、食品加工等领域,南京均缺乏众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大多数农业科技企业处在发展壮大初期,其规模、资金、人才和技术储备等难于独立扮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角色。
3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建议
3.1围绕南京农业特色产业,凝练科技创新重点方向
“十四五”时期,应重点围绕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精品园艺、经济林果、健康畜禽和特色水产等六大产业,优化“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市域空间格局,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特色彰显、绿色生态的理念,着力推动实现由单项型高效科技向综合型高效、绿色、智能、生态科技转变,由产中科技向产前、产中、产后及二三产科技转变,由农业科技向农业农村农民科技转变,由农业生产科技向生产生态生活科技转变,全面支撑引领南京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现代农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3.2加速国字头园区建设,借力全国农业盛会
充分发挥农高区、农创园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农高区”和“农创园”错位联动发展,实现“一区一园”江南江北两翼齐飞,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一是全面推进南京农创园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发展,将园区打造成“5中心1硅谷”即科研中心、转化中心、研发中心、人才中心、科技体制机制模式创新中心及世界知名的农业硅谷。重点围绕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和营养健康农产品三大主导产业,聚焦农业发展需要,对标国内外市场需求,以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聚集一批一流的国际农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在示范区建立研发中心,形成一批有示范效应、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项目;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孵化一批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形成农业科技产业生态。二是全力打造南京白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绿色智慧农业”为主题,以“生物农业”为主导产业,围绕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推动生物农业、智能农业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服务业等重大战略新兴产业实现突破,着力打造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创新要素富集地、体制改革试验田。三是深挖全国农业领域盛会资源集聚红利,近几年,南京多次举办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会和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等行业盛会,资源集聚磁场效应强大。杨凌农高区塑造的陕西杨凌农科品牌价值2018年超过800亿元,杨凌农高会每年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借鉴杨凌农高区经验,南京要深入挖掘和借力展会资源优势及平台体系,争取设立南京专场或分论坛,将南京现代农业科创成果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发布产业科技需求,集聚更多创新要素。
3.3强化内部协同共进,深化外部资源整合
1)加快完善农业科技产业技术体系和推广体系。围绕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布局,整合全市科研、教育、技术推广、企业等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资源,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高淳蟹虾、溧水“五莓(梅)”、江宁花卉园艺、浦口苗木、六合蔬菜、“两河两湖”(滁河、秦淮河、固城湖、石臼湖)流域稻米等南京优质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联盟。凝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教育、企业等研发和推广转化力量,合理配置产业科技资源,构建特色产业创新链,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推广示范、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利用涉农高校资源优势,将大中专毕业生纳入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培养“三农”情怀,全面提升南京都市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多部门联动,衔接做好科技推广和科普宣传,讲好南京“三农情怀”故事;探索科教单位与乡村产业发展结对子,形成“一村一品一团队”模式,让南京农业农村发展更具科技元素和创新特色。
2)全方位探索整合外部资源协同创新。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合作,建立技术创新资源开放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自由探索或微创新,推动科研院所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鼓励本土地方院所、科研单位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团队协同创新,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示范推广。围绕南京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增加产业技术体系岗位,拓宽岗位专家来源渠道,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凝聚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服务南京农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EB/OL].
[2]郭海红.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19(1):86-98.GuoHaihong.Thesignificanceandthenextstepofthereform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systemduringortyyearsofReformandOpeningup[J].IssuesinAgriculturalEconomy,2019(1):86-98.
[3]陈萌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重视科技引领[J].经贸导刊,2018(9):28.
张进龙,王祎娜,曹光乔,凌小燕,王硕,翟正,周玛,李亮
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