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北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不但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农业的解体,“近代农业”的观念得以逐步构建。本文通过解读北洋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探析北洋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近代农业观念的初步构建,通过探析二者的关系,既可以审视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脉络和走向,又可以看到北洋时期农业跨入近代化门槛的轨迹。
关键词: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近代农业观念
北洋政府建立以后,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北洋政府成立了农商部,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农业经营模式和经营规模,也改变了农村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结构,多多少少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比例,促进了农业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出现的新现象,这种农业商品化和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反过来又影响了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结构和对外贸易发展方向。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农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近代化农业转型,近代农业概观念也逐渐形成。
一、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的改良
辛亥革命以后,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北洋政府适应了这一潮流并采取了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农产品迅速卷入了国内外市场。在这种国内外新需求的驱动下,北洋政府意识到了改良农产品的重要性,制定了许多鼓励和改良发展农牧业的法规。这一系列农业改良法规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农业近代化的步伐。
(一)改进种子质量,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
晚期时期我国农作物产量较低,其中种子质量差,种子结构单一是最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北洋政府先后颁布了《农作物选种规则令》《征集稻麦种规则》《选种办法》等法规法令,这样就以法规的形式为优化选种提供了法律保证。通过以上这些举措,不仅使种子的质量得到改善,种植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了。
(二)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注重提升出口农产品的质量
北洋政府还十分注重对棉花掺假的防治。棉花掺假在是我国几千年来棉花商人最为严重的恶习,北洋政府农商部严令查处棉花掺假,江苏省长特别拟定了一套严禁掺假的办法,这些办法和章程普及到长江中下游各省,严令大家遵照执行,废除陋习,整顿棉花行业;此外,花行每年都要聘用秤司,在每年新的棉花出产之前,将秤司的姓名、籍贯、年龄,连同秤司保证书、秤司经验证明书等,这些佐证材料全部上交到该区商会,并给以注册,颁发证书。没有在本地注册就不能在本地购买棉花,并对棉花掺假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处罚。“第八条,各商应审定工厂出品之标准。理由:工商出品有减量、缩短之弊,大失信用,如茶叶以十四两作一斤,布匹声明长五丈阔二尺,久则缩减数尺。其甚者,药以伪充,棉、米掺水。应由商会审定各品,永远划一,不得稍有虚伪。各厂家所用之商标,应告其均应注册。”〔2〕可见,对棉花、茶叶、大米都有明确的检测标准,以防掺假。“第一条,各总商会应联合,随时调查国外贸易情形。理由:我国货物每年输入各国为数亦巨,各总商会应联合,随时调查各种贸易情形,以期改良货品,增进销路。”〔2〕886可见,改良农产品的目的其实就是扩大农产品的国外贸易销售,提高质量,赢得国际信誉,同时也是对外贸易政策的直接成效。
二、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和对外贸易化程度加深
北洋政府继续探索和学习西方农业科技知识,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法令和政策,如1914年4月11日颁布的《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就非常鼓励农业的发展,对植棉、甘蔗、甜菜的种植依法进行奖励;“甜菜种宜采之德国,甘蔗种宜采之爪哇”〔3〕。1914年7月16日公布的《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施行细则》对植棉区域、植甘区域、甜菜试种区域做了明确的规定,“凡经勘定之植棉植蔗之县份如有未垦之荒地,县知事须设法召垦,扩充植棉植蔗”。〔3〕181这些措施加深了农产品的迅速商品化。而这些商品化的农产品如蚕丝、棉花、烟草、大豆、花生、桐油、水果等等,都在此期间大量种植。这些农产品除一部分用于本国人民和民族企业消费外,其余大部分都运往了国外市场。与晚清时期相比,这些农产品深深地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农产品所蕴含对外贸易的性质和因素更加突出。
三、“近代农业”观念的初步形成
“近代农业”的特征主要有: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由于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成果在农业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土壤改良、育种、栽培、饲养、植物保护等生产活动由凭借直接经验开始转向依靠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逐渐打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商品性增强等。北洋时期的农业在对外贸易政策的催动下已经初步具有了这些特征。确立了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的工业化,但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首先对农业生产发生重大影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化要以农业为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工业化思想成为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理念和目标;国内大工业的发展刺激农业、园艺作物的生产。
结语
毫无疑问,近代农民的贫困、农业经营落后等原因,导致农业国内市场狭窄,更不可能实施农业技术创新、扩大再生产,这就决定了以手工、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不可能真正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一方面,不管北洋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与农业如何发展和进步,它是不可能改变农业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更不可能改变近代农业贫穷落后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从客观上来说,虽然北洋时期的农业对外贸易政策是落后的,但是北洋政府克服重重阻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良农作物品种质量,防治病虫灾害,兴修农业水利等等。这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对农业发展都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这不仅大大充实了“近代农业”概念的内涵,也是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实施的成效,更是时代进步的特征。通过对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与“近代农业”概念的构建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与农业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轨迹。
〔参考文献〕
〔1〕郭文韬,曹隆恭.近代农业科技史〔M〕.北京: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20-47.
〔2〕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885.
〔3〕章有义.近代农业史资料〔M〕.上海:三联书店.1957:181.
〔4〕陶迪.丝业之进步〔J〕.上海总商会月报,1924,(07):11-13.
罗红希
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