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蓬勃发展的经济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就业时代下,由于社会需要与毕业生就业期望存在差异、个人价值观及自我认知的局限、职业规划教育的不足,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影响,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成为“慢就业”一族。高校应在加强价值观教育、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家校协同精准帮扶方面加强和改进,针对性分析问题,多方位采取策略,助力高校毕业生优质就业。
【关键词】慢就业;高校毕业生;对策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2008-2018年,经济总量增长了2.5倍,外汇储备增加了1.5倍,高铁里程数增长了183倍,城市化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国内市场和需求的回旋余地很大。[2]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而且,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创造了许多新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年轻人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对世界的认知、工作环境的要求、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就会发生变化。[3]在发布的《2019年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人群报告》中,2014至2019年间,我国共出现130多个新职业,其中包括点评大人、电竞顾问、剥虾师、代收垃圾网约工、旅拍策划师等。
二、“慢就业”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和家庭影响
慢就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实这种现象在国外尤其是发达早已存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主力军为“90后”、“95后”,这批群体的父母多数为“70后”,他们通常思想开明,更加具有包容性,如果暂时找不到喜欢的工作,也希望孩子们可以慢下来好好思考,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的职业舞台。另外,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2021届毕业生为909万。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一线城市、福利待遇好的企事业单位竞争更加激烈,如果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竞争好的岗位就是“千军万马堵在长坂坡”;[5]民营企业,三、四线城市对于高校毕业生有大量需求,可这些岗位又与毕业生的就业预期有明显差别。这就造成了社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期望有差异,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下必然会出现“慢就业”一族。[6]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03年的非典疫情、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症疫情、2014年的埃博拉病疫情都对当时社会经济和就业造成影响。[7]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球,对于经济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巨大冲击。对于企业而言,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关于招聘市场受疫情影响的调研数据报告,[8]疫情爆发前后企业招聘规模(图A)和招聘人数变化幅度(图B)如图所示,招聘职位和招聘人数大幅减少,招聘人数10人以上企业均呈负增长,由于复工延迟,经济损失惨重,部分企业出现裁员,一些小微企业更是面临破产的境地。同时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使本就不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20年2月至6月,所有招聘活动基本停止,开学延迟,高校毕业设计推后,将出国深造作为毕业去向的渠道受到挤压,一些原本打算出国深造的毕业生也有可能加入就业大军,原本“金三银四”的黄金就业季也因疫情影响全部转为线上,这种非接触式的面试能否真正有效,效果尚待检验。2021年考研人数377万,比2020年考研人数341万增长了36万,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不少因疫情放弃出国留学而选择加入考研大军的学生。当然也包括不少对于就业迷茫而选择考研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如果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又因为迷茫加上错过了黄金招聘季,很有可能成为慢就业群体中的一员。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慢就业”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时,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仍然对于职业没有清楚的定位,这正折射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位。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职业规划教育不完善,学生埋头学习,对于各个专业、职业没有正确、清楚的认识,进入大学后慢慢发现自己不喜欢选择的专业,也没有认真想过以后的路怎么走,我国高校主要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完成职业规划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课程课时少、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环节,也缺乏有效的认证标准。[13]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已经日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涉及职业性质、学生职业兴趣调查、择业准则和技巧等,结合计算机信息收集功能,形式多样,沙龙、讲座、心理测试、模拟实验等;德国高校还会讲授与职业规划相关的法律知识,企业法、劳资合同法、与职业培训相关规定等,让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加拿大的就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高、服务意识强,会利用高校和企业、优秀校友的人脉关系,通过各种形式,如组织午参会等提供给毕业生更多与单位接触、了解的机会。[14]此外,职业规划教育要贯穿学生在大学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指导内容,使职业规划教育形成连续、长效的机制,提高职业规划的有效性。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除了为毕业生提供简历修改、面试指导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用技巧的帮助,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与每一位进行就业咨询的学生建立联系,对于就业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疏导。
(二)关注价值观教育,加强就业观念宣传引导
前文我们提到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择业价值观偏离,主要表现在择业取向自我化、从众化、功利化,他们不是因为就业能力不强不愿意就业,在这一点上,高校要回归育人初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培育职业道德和健康心理,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培养高校毕业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导学生只有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得到职业生涯更好的进步。
(三)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就业咨询和培训服务对于毕业生实现优质就业至关重要,加强就业指导团队的专业培训,掌握先进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16]利用大数据时代和娱乐时代下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丰富授课形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在时间和经济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实践机会有助于帮助学生更早的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匹配岗位培养自身能力。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主动与兄弟院校、企业交流联系,在掌握理论专业知识外,了解社会需求,学习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时俱进;同时可以聘请企业、用人单位的资深人事顾问等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课堂有效性和趣味性。除此之外,就业指导老师要定期给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进行培训,树立专业课老师的就业指导意识,使人才培养为就业服务,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在学生的职业规划过程中有很大的角色优势,与学生接触更多,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赖。
(四)家校协同,促进就业
除了高校教育,家庭因素在学生社会化过程、成为未来职业人有关键影响,学生选择职业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在家庭因素影响中,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经济的改善加上父母的溺爱,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就业的紧迫感,崇尚个人享乐主义,对就业表现出懈怠;[17]另一部分是家长对孩子自己找到的工作不认可,更希望他们能够先不要就业,直到找到类似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长辈眼中比较稳定的工作。在就业的过程中,家长要和学校、孩子保持沟通,一方面家长最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深入分析孩子的性格爱好,不要一味的追求铁饭碗,[18]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适当的给出自己的建议;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动与家长保持连续的有效沟通,这样也可以帮助就业指导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情况和真实意愿,结合学生专业能力和自身特点,鼓励学生以轻松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
结语
民生为本,就业优先,对于慢就业现象的出现我们要持理解的态度,但是在我国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的形势下,慢就业群体规模、增速过快会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利。面对慢就业现象,高校就业指导群体要迎难而上,以需求为导向,家校联动,创新工作模式,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精准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晓波.激荡十年,水大鱼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IV
[2]刘树成.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N].人民日报,2013-10-14(007).
[3]冯海宁.年轻人灵活就业数暴增,我们应该怎么看[EB/OL].[2019-10-17]
[4]杜圆春.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调查[N].青年报,2018-8-2(007).
[5]佚名.慢就业,是一种逃避还是社会的进步[EB/OL].[2020-2-06]
李洁,闫平,秦蓓
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