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诗词文化历史的文明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策略创新,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文章结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审美素养
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成为语文教学努力的新方向。那么,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呢?笔者立足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关于高中语文的论文范文还有高中语文早自习诵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以诗解诗,让学生掌握诗词学习诀窍
以诗解诗,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学习古典诗词的一种方法。与传统的逐字逐句解析诗词的学习方法不同,以诗解诗主张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发现古诗词知识之间的关联,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而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了解。中国古诗词历史悠久,知识体系庞大。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教师要借助以诗解诗的方法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诗词知识。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从诗体来看,是一首感怀抒情的咏史诗,从格律来说,是一首七律。从语言和风格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精练,充分运用对偶,风格“沉郁顿挫”,情感深沉。结合这首诗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感受诗歌的感情,体会杜甫的诗风,关注历史人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以诗解诗:(1)选取几首与这首诗同一种风格的杜甫的七律,如《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等,让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比较阅读,使学生了解杜甫七律的特点。(2)将杜甫同时期的几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与这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品读、赏析,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因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悲痛。(3)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如“一去”与“独留”等,让学生想象诗人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诗人在字词使用方面的技巧。这样以诗解诗,将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许多古诗词都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拓展古诗词教学空间,增加学生的诗词积累,让学生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活水源头”。
二、创新载体,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具有意境优美深远、语言简洁等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唇齿留香,所以古往今来,古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过,由于时代久远,所以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也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要想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或将故事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或借助故事、多媒体等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词的内涵和韵味。如《归园田居》这首古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这首诗歌生动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在语言和意境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结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讲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入仕和隐居的看法,让学生对陶渊明的隐者心态有所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秀丽多姿的古代山水田园画卷,并让学生听带有笛子伴奏的诗歌录音,了解诗歌文本的大意。接着,讲述这首诗歌的主题———“归园田居”,并结合诗歌内容提出四个问题:诗人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即将归向何处?归去又当如何?然后,让学生朗诵诗歌,解析诗歌,并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给出答案。借助有趣的话题和多媒体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对诗歌主题有明确的认识,可感可知诗歌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更有趣,更高效。
三、把握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古诗词作为诗人感性认识、情绪体验、艺术加工的结合体,它的美不仅体现在艺术性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上,还体现在古诗词的意境上。古诗词的意境历来是诗歌教学和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是一种具有“造化神奇”功效的魔法。通过对意境的分析,读者可以管窥古诗词的意中之境、意造之象和诗人的心得体会。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影响着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意境解析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品味古诗词画外之音。如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营造了一种悲苦凄切冷清的意境,生动传达了浓浓的惜别之情。为了生动表达与情人分别时的悲凄心情,作者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留恋处,兰舟催发”,点明分手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透着悲凉凄切的深秋傍晚。“寒蝉”,历来是忧愁悲苦的象征,而“长亭”是指一个经典的送别之地。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作者用到了两个经典意象,营造了让人触景生情、睹物伤心的意境。下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烟波”指的是水。水,无论是在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在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都是象征愁苦的意象。通过意象串讲解读诗歌意境,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顺利进入古诗词所刻画的艺术世界,让学生有美的享受和感触。
四、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当前,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往来的日益频繁,一些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使得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面临难以传承的挑战。为此,教师应该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开展各种文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认识和分析传统文化,了解古诗词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同时,这也是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任务。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这首词中的“愁”字是整首词的词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抒发愁意,词中出现了哪些能体现作者愁绪的意象。待学生思考和讨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西风、黄花、酒、暗香、东篱等意象罗列出来,然后结合其他人的诗作词作,讲述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晏殊有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的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又如,黄花指菊花,菊花是重阳节的时令花,菊花在古诗词中历来是高洁、隐逸的象征,但是重阳节百花凋零,菊花形单影只,终究是伤感之花。结合其他一些意象讲述关键词语,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愁”字,能够让学生感悟词的整体情感和环境,认识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为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培养高中生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核心素养教学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教学形式,探索积极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建构,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惠怡.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9.
[2]王强.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6).
作者:李万青
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