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乡村 建设以及农业发展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乡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给我国农村地区 带来了种种挑战。城市化的发展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若强行改变发展规律则会 对我国乡村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反过来又会阻碍城市化的可持续性。因此,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 村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建设的可能路径,例如促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城市化;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论文范文还有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技术论文,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已经开始从封闭的传统农业 社会转变为开放的现代化工业和城市社会,并且这种城市 化的过程使得中国的消费能力激增,这对中国和世界而言 都是绝对有利的。然而,在中国正运行和保持快速城市化 发展模式的同时,各种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城市化可 持续发展的关注,如农村移民权利、环境恶化、城市住房问 题、城乡不平等、土地过度开发以及不断增加的能源消耗等 问题。所以,当我们国家正努力实现其城市梦想时,我国农 村的衰退严重损害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不可避免地成 为全球问题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城市和乡村是紧 密相连的,如果乡村不能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可持续性就 会受到影响。因此,乡村地区的良好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
城市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加速 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然而,过快的城市化发展使得城乡 发展不协调,乡村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人才大量流失,人口结构失衡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乡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有利 于缓解农村的人地矛盾、减轻耕地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实 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增加农民收入,然而城市化同时也 造成了乡村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以来,在对 城市发展的大力支持下,城市的生活质量、社会治理、公共 建设、生活环境等都明显优于乡村,因此有一定专业技术 以及素质较高的乡村人才流入城市,在城市谋求更好的发 展,这种乡村人才单向流入城市对于推动乡村建设、实现 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第二、三产业的迅速 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并且这些大量流出的 劳动力人口更多集中在青壮年人口,他们为了增加收入, 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离开自己的家乡选择去城市打拼,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当青壮年劳动力走入城市,常年 留在乡村的就是老、幼两代人口,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从而使得乡村人口的性别结构尤其是年龄结构出现严重 的不平衡,农村的劳动力主体的弱老化严重影响了农业农 村的发展进程。
(二)乡村文化的衰落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农业大国,乡村地 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们广大的乡村中遍布着大量 的古村落、古镇、古建筑等,其中的一些甚至有着上千年的 历史,然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大量的自然村消失,具 有独特风格以及自身内涵的民居、古建筑被拆除,取而代 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新型现代社区,淡化了我们民族文化的 内涵,造成了乡村文化的衰落。 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冲击,一方面是由于 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使传统的节庆风俗、饮食文 化以及传统手艺等由于缺少继承者而得不到传承和发展, 最后甚至渐渐消亡;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开发的乡村旅游以 及农家乐等不能很好地发扬当地的文化特色,他们为了迎 合外来的消费者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肆意改变当地 的文化内涵,甚至引入外来低俗文化,一些外地商人经营 的服务、餐饮等行业也无当地特色,使得乡村的文化失去 了其自身的文化价值[2]。
二、促进乡村发展的对策
(一)促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乡村发展,人才是关键,如果仅依靠留在乡村的老 人和儿童,则乡村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要促进乡村的发 展,首先要促进人才返乡,土生土长的当地青年首先对自己 的家乡更加了解和熟悉,同时也对自己的家乡有更深厚的 感情,因此在他们外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之后可以用所学的 知识发展自己的家乡;其次政府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吸引 一些优秀的人才下乡创业,提供创业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使 他们积极带动传统的农民进行转型,实现农民富裕;最后要培 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对乡村的 建设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乡村的发展振兴。 另一方面,应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城乡之间的人 口流动更加方便和自由,让农民在城市落户更加容易,能 够享受城市的各种公共服务,使城市真正成为他们的安乐 之所而不仅仅只是容身之处;同时推动城市的人口来农村 创业,让乡村既可以留住美景同时也可以留住人才;更重 要的一方面是要使得农村的创新创业变得便利,从而促使 走出去的乡村人才返回乡村,整合城市乡村的优势资源来 进行创业发展[3]。
(二)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因此,乡村发展更要 注重文化的保护和振兴,要充分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与 乡土文化元素、艺术符号相结合,考虑整体的乡村历史风 貌,来规划乡村的建设与发展,避免千篇一律。 一方面,要注重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保护。文化作为一 种软实力,它具有其他经济政治所不能替代的强大的影响 力及作用,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强对乡村文 化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原生态的古村落以及古镇等,而且 对于当地的一些民俗礼节、传统艺术、节庆风俗等这些非 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加强保护,它们是当地居民在长期发展 中所创造出来的优秀的精神文化,弥足珍贵。 另一方面,要发展当地的乡村文化旅游,每个乡村的 文化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包括自然文化景观以及非物 质文化景观,都具有唯一性以及不可复制性,相关部门应 该做好发掘当地文化特色的工作,借助乡村旅游业来继承 并弘扬当地的优秀文化。乡村旅游发扬自身的“乡村美”, 留住乡愁,吸引城市人们来乡村体验青山绿水,既可以向 外传递本乡村的民情民风,使大家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又可以吸引资金来进行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双赢。
(三)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而美丽中国的 要求不仅要建设美丽城市,乡村也要美丽,因此要大力加 强农村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要加强对农村的污染治 理,实现对农村生活生产的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资 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其次要完善 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乡村水、电、气、路等设施的建 设,解决农村污水的处理问题,从而在整体上美化乡村的 面貌;最后有关部门要做到将城市和乡村的环境治理同步 进行,不能顾此失彼,要减少农药、化肥、除草剂等的使用,减 轻农村土地的压力,还要注意避免来自城镇的工业对乡村造 成的污染,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农民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让 农民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重视修复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 环境,保护与发展同步进行,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对乡村发展的思考
一方面,要用城乡一体化的眼光促进乡村发展。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 就,同时我们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包括自然资源的 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乡村地区的各种问题凸 显等,因此,对城市化的发展对我国乡村产生的巨大冲击 不能视而不见。如果不能用城乡一体化的眼光去看问题, 不能合理地规划城乡的协调发展,土地资源、人口资源、物 质资源等不能合理地在城乡之间进行分配,则不仅会阻碍 乡村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城市的建设[4]。不遵循客观规 律、无序发展的城市化不能使农村地区摆脱贫困。 另一方面,把乡村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乡 村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要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 裕”的总要求开展这一工作[5]。这是党中央对我国乡村建设 的总体布局,因此,要把乡村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使 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我国乡村振兴 战略更好地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建设发展 一定要走符合自己实际的道路,要充分体现本地区的特色 和优势,遵循发展的基本规律,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 貌,留得住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的发展,一方面要保留有价值的村庄 和乡愁魅力;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消亡中”的村庄。 最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合力促进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是不可割裂的命运共同体,两 者只有彼此借力才能实现共赢。乡村振兴促进新型城镇化 的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创造出以优良人居环境为中心目标 的新型城镇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城市要素的积极参与,要走城乡融 合的发展道路。 总之,乡村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四 个现代化的同时,我国的乡村必将会更好地发展,最终走 向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桂水清,伍新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建设与发展问题 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11,17.
[2]佘之祥.乡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及其发展问题[J]. 中国环境管理,2015,7(3):57-62.
[3]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 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 学学报,2018,15(1):16-24.
[4]蒋宏坤,韩俊.城乡一体化的苏州实践与创新[M].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17.
作者:张 娇,苏冠中
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