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关于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粮食主产区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围绕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特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动因、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障碍,以及农户对土地流转的发展预期等问题做了调研,希望其中的一些基本结论对推进和完善河南农村的土地流转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调查;分析
2015年春季,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样本,主要涉及传统农区的10个县市共16个行政村,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87.7%,符合一般性要求。下面结合调查资料,对河南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做一简要分析。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特点
在了解基本情况方面,我们对参与调查的对象(农户)按照户主年龄分为39岁以下、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四个年龄段(组)进行考察。其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
为了解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我们对调查对象设置了:“你家是否参与了土地流转、是转入还是转出,转入转出的形式是什么,土地流转的对象是何方,以及转入转出的期限是多少”等问题。总的来看,目前河南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承包土地以自己经营为主,土地流转范围不广、规模不大。从问卷资料来看,农户承包地自己耕种的比率达71%,除了年龄最大组,即60岁以上组的自耕率偏低(占52%)以外,其他几个年龄组都在76%以上。承包地流转出去的占比只有19%,60岁以上组承包地流转出去的比重最高,达到39%。从别处转入土地的农户只有9%,年轻劳动力组流入比重更高一些(如表2所示)。这些现象符合农村土地流转的一般性规律,即年龄最大组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子女大多进城务工经商,农耕事业难以为继;同时,逐步惠及民生的各项补助、保障、新农合等,使得老年农民也看到了老有所养的希望,所以愿意放弃耕种。年轻劳动力组土地流入比重较高,是因为他们年富力强,耕种经验有一定的积累,文化科技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在农耕事业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较大。这部分劳动力中的大多数,因为种种原因不再去城市谋生,他们应当是今后农村、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与出租。这两种形式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中占比接近70%。实际上,在农户看来,这两种形式都差不多,无非是村内、村外之别。以互换形式流转的只有3户,土地入股分红的有8户,其他形式有12户。在其他形式中,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代耕代种,有的是流转一季,有的是劳动互换,还有亲情援助等,虽不是典型的流转,但在农户看来,自己没有去耕种,让他人耕种而自己却获得了收益,也把这些现象当成了土地流转。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动因
从理论上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农户愿意把承包地流转出去,另一方面是有农户愿意耕种更多的土地。如果进一步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形成的条件,那就应该包括: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分散种粮的收益普遍较低,农业生产条件普遍改善,以及对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已形成共识。
从目前来看,这些条件在广大粮区已经基本具备,需要的只是社会组织力量。从农户的角度来考察土地流转的动因,主要有两个层面。
其一,从理性的层面看。农户之所以愿意把承包地流转出去,从收益方面考虑的占比最高,选择“自己耕种收益太低”的达到64%,其次才是“缺乏劳动力”(占比44%),“种地太辛苦”(占比32%),选择应急性的“急需一笔收入”及其他原因的则少之又少,二者合并只有7%。毫无疑问,收益太低与劳动力流动是土地流出的主因。而“自己耕种收益太低”并不意味着转出去挣钱更多,只是他们多了一个选择(如外出务工经商)而已,但对于流入土地的农户来说,则有可能通过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收益。
从不同年龄组情况来看,对“自己耕种收益太低”的认同度最高,达到61%以上;对“缺乏劳动力”的看法,59岁以下组认同度较高,60岁以上组则只有35%;对于“种地太辛苦”认识分歧比较大,最年轻组选中率最高,达45%,而年龄最大组选中率只有20%(如表3所示)。看来,年轻一代的农民如果有比耕种土地更适宜的谋生选择,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土地,进入二、三产业,不会像60岁以上的农民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障碍
农村土地流转离不开农户的积极参与。如果农户没有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显然这件事情就不易推进。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从农户的角度来看,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从问卷资料来看,有两个障碍选中率比较集中,一是“除务农外无事可做”,选中率为46%;二是“自己有能力耕种、无需流转”,选中率为44%。其他依次为:“担心转出去后难以收回”选中率为25%,“转出去比自己耕种挣钱少”选中率为25%,“想转出去但没人要,租金低”选中率为21%,“担心转出去收益无保障”选中率为17%,“想转出去,但集体不同意”及其他因素选中率最低。上述两个比较集中的障碍选择,说明农村大规模土地流转的客观环境条件并不十分成熟。农村还有不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出,农村的非农产业还没有发展到吸纳大批劳动力的程度,因为“除了务农无事可做”,那就只有种地了;“自己有能力耕种、无需流转”,也说明农村劳动力也没有流失到农村土地撂荒成风的程度,还需要继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逐步消除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两大障碍。
从不同年龄组情况来看,最年轻组对上述一、二两个障碍认同度最高,分别达55%、49%,似乎更能说明上述结论(如表5所示)。其他特征值不太明显,不过,在年龄最大组,他们似乎更关心“想转出但租金低”和“担心转出去后难以收回”,其选中率远高于其他年龄组,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劳动年龄阶段有关:其他的谋生手段也学不会、干不了,土地才是他们养老的依靠。
如果说上述分析主要是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的主观认识障碍,那么,下面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可以看成是客观实际方面的障碍。从总体上看,农户选择比较集中的障碍有两个:一是“无中介服务、太麻烦”,选中率为42%;二是“流转后土地纠纷问题严重”,选中率为45%。相反,他们对流转期限并不十分在意,只有最年轻的39岁以下组认为“流转期限太短”,选中率为33%,其他几个年龄组对期限长短的选择率都没有超过20%。
各个年龄组对这两个障碍的认识高度一致,40岁以上三个年龄组中,对这两个因素的排序与总体认识基本一致,只有50~59岁年龄组把上述第一、二位排序做了互换。最年轻年龄组与总体稍有不同,“流转期限太短”上升为第二因素,“无中介服务、太麻烦”退居第三位。这说明农村年轻劳动力对土地流转期限更为期待,更具有长远打算,这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密切关系(如表6所示)。这也提示我们,在消除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障碍的同时,对于农村年轻劳动力“流转期限太短”的诉求,应进行认真分析。一般来说,他们年轻,以后的日子很长,需要有一个较长远的打算,更深层的应该考虑到他们对流转到手的土地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种植规划以及农田基本设施再投入、再改造过程,这是实现规模经营所必需的。如果经流转后的土地(农田)仍然处于分割状态,没有达到连片、成方,那么,无疑仍然是提高规模效益的一大障碍。这就不难理解农村年轻劳动力的选择。想办法消除障碍,为农村年轻劳动力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创造有利条件是地方政府的首要选择,毕竟,农村的未来要靠他们。
四、农户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预期
农户对土地流转的预期,关系到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取决于种粮的比较收益水平。一是农户能够胜任的耕种规模大小,即一个农户能够承接的耕地面积;二是主观上农户是否愿意扩大耕种规模。相应地,城乡二、三产业应有一定的发展,应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有更多的谋生选择,否则,就没有农户会放弃承包地的耕种权,也就不可能出现土地流转现象。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在农业劳动者的眼里目前农村一个农户合适的耕种规模情况。资料显示,倾向于耕种20亩以下者占比56%,倾向于耕种20~30亩者占比21%,前三组合计占比77%。也就是说大多数农户耕种规模预期在30亩以下。而倾向于耕种30~50亩者,占比只有14%,倾向于耕种50亩以上者占比只有7%。这应该说是基本上反映了农村的现实情况。
从不同年龄组情况来看,60岁以上者最为保守,认为合适的耕种规模为10亩以下者占比52%,选择20亩以下者占比72%;40~49岁、50~59岁两个组的选择出乎意料地接近,认为合适规模为10~20亩的分别为32%、31%,认为合适规模为20~30亩的分别为24%、24%,认为合适规模在30亩以下者占比分别为72%、75%;年龄最轻组的选择,虽然在10~20亩的选择上比中年两个组稍高一些,但在20~30亩的选择上却趋于保守。这就不难看出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空间,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粮食主产区出现了土地流转“非农化”的倾向,即有一些所谓的“种粮大户”集中了耕地但并没有种粮,而是用在了其他方面。
其次,农户是否愿意经营更多的土地也反映了他们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预期。从总体上看,有打算流入土地耕种的农户占比40%,不打算流入土地耕种的农户占比52%,剩余8%的农户未置可否。从不同年龄组情况来看,选择“有打算且条件成熟”者的比率普遍不高,各年龄组在10%~20%之间;选择“有打算但无人愿意转出”者的占比差别较大,40~59岁年龄段比重最高,两个组分别为33%、31%;选择“不打算、缺少劳动力”的比重,在年龄最大组占比较高,达54%,其他组较低;选择“不打算、种地不赚钱”者从年龄最轻组,到年龄最大组,选择比率呈明显递减趋势,依次为41%、39%、33%、13%。看来年轻一代眼界更开阔一些,赚钱的渠道更多一些,年长者则更依恋土地,认为种田也能挣钱,只是年龄大了劳动能力减弱,不如以前了。
从农户的期待来看,农村土地流转还是有着一定发展空间的。首先,从耕种规模上来看,虽然大多数农户认为合适的耕种规模在20~30亩,但即使这样,仍然没有实现,户均耕种面积仍在10亩左右。何况,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仍在继续向城镇转移,新增农村劳动力愿意务农者寥寥无几,而年长的农村劳动力则会逐步退出生产领域,农村的生产技术水平还会继续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是大势所趋,土地流转会越来越频繁,土地流转规模会越来越大。其次,从农户是否愿意承包更多的土地来看,虽然回答愿意者占比不到一半,只有40%,但这已足够。如果他们的愿望全部得以实现,户均耕种规模也才达到20亩多一点。何况还有不少农户愿意耕种的土地规模为30亩、50亩甚至百亩以上。所以,政府应该抓住机遇,消除土地流转中的种种障碍,极力促进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常态化,使土地流转工作和粮食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赵新浩
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