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供给安全的影响

2022-06-23 所属栏目:论文范文 浏览量497

  摘要:在城镇化加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的背景下,粮食安全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问题。本文将全国主要的11个粮食主产区分为经济较发达主产区和经济欠发达主产区,采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全国粮食经济较发达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没有显著的影响;在经济欠发达主产区,该效应显著为负。因此,考虑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制定差异化的劳动力流动和粮食安全政策,例如在欠发达主产区更关注耕地的使用效率和农业技术推广,在较发达主产区更关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有利于从粮食供给安全视角实现的粮食安全。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外流;粮食主产区;粮食供给安全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推进以及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发展,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持续进城务工,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农村劳动力外流,一方面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下降,对传统的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带来冲击;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农户家庭人力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青壮年或有相对知识或技能的劳动力,一般安排优先外流,从而使得留在农村种粮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以弱质劳动力为主(即通俗说的以儿童、妇女和老人为主要农业劳动力的“613899部队”),降低了粮食生产的边际产出率,从而影响的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供给安全的影响

  二、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与研究方法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引入土地要素(G)。假设其弹性系数为γ,则C-D生产模型扩展为:Q=f(L,K,G)=ALαKβGγ(A,α,β,γ>0)(1)根据扩展的C-D生产函数,即公式(1),对等式两边取对数,采用多元对数模型作为结构形式,建立计量模型如下:lnQrt=θ0+αlnFrt+βlnHrt+γlnSrt+δlnCKrt+μt+εrt(2)在方程(2)中,t表示时间,r表示省份,θ0表示常数项;被解释变量lnQrt表示r省t年粮食产量的对数,解释变量lnFrt,lnHrt,lnSrt,lnCKrt,分别表示r省t年的化肥施用量、农业劳动投入量、粮食播种面积、农业资本投资的对数。系数α、β、γ、δ等是弹性系数(elasticCoefficient),表示解释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引致的粮食产量变化百分比,省份虚拟变量μt主要反映自然资源禀赋、气候、基础设施乃至市场成熟程度等和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因素,εrt是随机扰动项。

  (二)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

  本文采用1990-2013年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各省历年《统计年鉴》与《农村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粮食产量的数据采用广义上的粮食范畴,包括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农业资本投入是财政对农业支持和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的总和。粮食主产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河南、湖南、四川11个省份,内蒙古和湖北也为主产区,但由于数据不完整而舍去。根据农民纯收入,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11个粮食主产区划分为经济欠发达主产区与较发达主产区。其中经济欠发达主产区包括江西、湖南、河南、安徽、四川5个省份;经济较发达主产区包括江苏、山东、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6个省份。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1。

  (三)模型估计和结果讨论

  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三个模型的R2均大于0.8,表明所选择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较好的解释力。具体分析如下:在控制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资本投入的条件下:(1)对于全国粮食主产区(模型1),“农业劳动力”解释变量不显著,表明农业劳动力对粮食生产没有显著的影响。即在粮食主产区,农业从业人员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总体上并没有影响粮食供给。该结论表明,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刘易斯拐点还没有真正到来,农村依旧有部分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到非农部门,且这种转移并不会影响到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由此可见,整体上看我国依旧存在农业生产“过密化”和“内卷化”现象,提高粮食生产的边际产出率,实现粮食效率安全,是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2)对于经济欠发达主产区(模型2),“农业劳动力”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系数为0.291,表明农业劳动力对经济欠发达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具有显著正效应,即在经济欠发达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流每增加1%,会导致粮食产量下降0.291%,因此,劳动力外流会威胁到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主要原因在于对经济欠发达主产区而言,由于地区经济的落后性,其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特征更为明显,农业生产高度依赖于劳动力投入,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资本投入和技术采用并不能快速实现对劳动力的要素替代[18],这使得农业生产既缺少必要的劳动力,又缺少资本投入和技术采用,从而影响了粮食生产。(3)对于经济较发达主产区(模型3),“农业劳动力”不显著,说明农业劳动力对粮食生产没有显著影响。即在经济较发达主产区,农业从业人员减少不会影响粮食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并不会威胁到粮食安全。与经济欠发达粮食主产区对比发现,虽然经济较发达主产区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但是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促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对劳动力实现了替代,并且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土地流转加快,产生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①。因此,在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前提下,经济较发达主产区通过生产要素替代和规模经营等方式弥补了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正如上文所述,农村劳动力外流往往和资本投入、农业技术进步、粮食播种面积等存在要素替代关系,从而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对资本投入、农业技术进步、粮食播种面积等控制变量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粮食安全的机理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基于此,对模型中控制变量的显著性做如下简要分析:化肥施用量(除经济较发达粮食主产区外)、粮食播种面积的系数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该结果表明,1990-2013年间,农业的化肥施用、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主产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通过对三类粮食主产区的对比发现:(1)经济欠发达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影响更大(系数为0.323),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在农业经济欠发达主产区,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化肥对经济较发达主产区粮食产出影响较小,表明在经济较发达主产区,由于化肥投入量较大,其边际生产率开始减弱。同时,变量农业资本投入不显著,一方面说明和个人对农业的资本投入较小,另一方面也说明小规模经营及区域种植多样化制约了像农业大型机械、农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应用,并导致了对技术的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了技术进步。进一步说明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投入程度低、长期依靠过密的劳动投入已是不争的现实。同时,对经济较发达主产区来说,虽然农业资本投入没有对粮食生产带来显著性影响,但是却节省了大量劳动力,使农业劳动力有更多的时间从事非农生产,从而带来额外的非农收入,增加了农民总收入,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创造了条件。(2)经济欠发达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系数为1.069)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比全国粮食主产区(系数为0.847)及经济欠发达主产区(系数为0.840)更大,该结果不仅说明了确保经济欠发达主产区农业土地粮食播种率对于该地区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用,更进一步佐证了保护耕地对全国粮食生产和安全的重要意义。因此,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耕地、基础设施、科技等要素和经济发展是提高粮食产出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劳动力外流对粮食安全影响的随时间效应

  在模型1至模型3中,以方程(2)为基础模型,加入了劳动力投入量与年份的交叉项,以考察劳动力外流对粮食产量影响的时间趋势。在全国粮食主产区(模型4)和经济较发达粮食主产区(模型6),就时间趋势看,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部分年份显著,但在部分年份不显著。由此可见在1990-2013年间,劳动力外流在部分年份并没有显著影响到粮食产量。在经济欠发达主产区(模型5),在1990-2013年间,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供给安全没有形成显著影响,这表明在欠发达粮食主产区,农业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没有形成长期趋势。四、结论与评述2004-2015年,连续12个涉农“一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乎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同时,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将其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环节。本文基于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运用粮食主产区1990-2013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全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没有显著的影响。但进一步的结构性分析发现,该结论主要表现在经济较发达主产区,而在经济欠发达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有显著负面影响。因此,整体上看,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但经济欠发达主产区农业劳动力的外流对粮食安全有较大威胁。因此,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流动以及科学引导农业粮食生产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计量结果同时表明,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都对粮食产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这说明通过要素替代或要素对流,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保持耕地面积,可以对农村劳动力外流有着显著的“替代”作用,一定程度有利于我国实现粮食供给安全。

  本文的结论表明,由于区域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供给安全是否冲突不能一概而论。虽然全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较发达主产区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和粮食生产不存在显著性关系,但对经济欠发达主产区来说,劳动力外流已经影响到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相关部门应该针对经济欠发达主产区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以“生产要素对流”或“生产要素替代”为导向,加快土地流转,鼓励规模生产,注重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投入,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最后,要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不论是经济欠发达主产区还是经济较发达主产区,在保持现有农业土地耕种基础上,防止城镇化对农耕土地的侵占;奖励及时耕种,防止可耕土地弃耕,撂荒以及粗放经营,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Yang,D.T.EducationandAllocativeEfficiency:HouseholdIncomeGrowthduringRuralReformsinChina[J].2004:137-162.

  [2]DeBrauw,A.S.R.,MigrationandHouseholdInvestmentinRuralChina[J].ChinaEconomic,2008,19:320-335.

  [3]J.BHuang,Y.K.G.FoodInsecurityandDisability:DoEconomicResourcesMatter?[J].SocialscienceResearch,2010,39:111-124.

  [4]陆铭,陈钊.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8(1):21-32.

  [5]盛来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和效果[J].统计研究,2007(10):15-19

  程名望,刘雅娟,黄甜甜

相关推荐

正规出版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