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2022-02-23 所属栏目:论文范文 浏览量543

  [摘要]虽然我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但是资源环境约束也在不断加剧,要想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新农村建设

  生态循环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目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义

  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为减少资源消耗、避免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消费观念的兴起,不破坏环境、不滥用自然的生态循环农业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2.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已成为高层关注的焦点、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尤其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上升,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

  二、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思想桎梏农民朋友盲目的认为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为了追求高产,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尚未成为广大村民及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自觉行为。

  2.技术研发推广滞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由于缺乏技术,使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缓慢。

  3.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

  3.1、农药、化肥污染严重

  我国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全球第一,我们用掉了世界上40%左右的化肥和20%的农药,全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为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达到了每平方公里40吨,而发达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安全上限是22.5吨,过量使用的化肥、农药作物吸收不完,长期反复蓄积造成大量耕地被污染的同时,还会渗入到地下或通过生活污水流入水体产生二次污染。

  3.2传统的养殖模式

  农业面源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其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一是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畜禽粪便未经处理随意排放,这就导致畜禽粪便中大量的氮和磷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不仅污染严重,浪费也很严重;二是畜禽业普遍存在的抗生素和食物添加剂的滥用。高密度的饲养方式使畜禽抗病能力下降,为了防病治病又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这些抗生素最终通过食物链残留在人体内,从而引发细菌的耐药性,随着抗性耐药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日益增多,以及瘦肉精、苏丹红等添加剂的滥用,加剧了人们对国内肉、蛋、奶不放心的心理倾向。抗生素抗性基因和食物添加剂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目前已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被列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大挑战之一;三是病死畜禽尸体的随意处置。一部分人为了个人的一点经济利益甚至以身试法,出售、收售病死畜禽,或者到处乱抛,这不仅给我国畜禽疾病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命带来了巨大的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的猪瘟疫苗在全世界做得最好,外国用我们生产的猪瘟疫苗早就净化了猪瘟病毒,而我国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净化掉猪瘟病毒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1.树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理念

  一是开展宣传工作。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模式,一切外在的扶持、激励约束都赖于内心环保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树立,只有观念转变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要想转变观念就必须采用新闻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等方式,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大作用,促使全社会在发展观上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价值观上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生产观上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树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观念,增强人们的生态道德和生态责任感;二是培训指导工作。加大对技术指导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他们对农民的培训指导水平,因为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广大农民的培训,应采取分散和集中的办法。如:办培训班、开现场会、设立农技“110”咨询服务热线等,从而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顺利进行;三是开展交流互助活动。以县级部门、乡镇、村组为单位成立三级生态循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技术人员纳入领导小组的专家组,广泛交流互助,取长补短,促使更多的单位、更多的领导和群众投身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事业中来。

  2.研究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

  资源环境约束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而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突破环境瓶颈的强大动力,应注重环境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对节能,清洁能源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是应用节水农业。很多农村面临旱情和水土流失的困境,应用节水农业,不仅大大减少了耗水量,而且帮助农村走上了环境改观、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二是大力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经济。有数据显示,太阳照射地球一小时的能量就足够全人类一年能量的消耗,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毋庸置疑,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经济已成为当前及日后的最佳选择,目前采用聚光和多结电池的第三代太阳能光伏技术已经把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到44%,并且生产过程具有污染小,能耗少,成本低的优点,另外,聚光型光伏发电技术普遍采用高支架及自动跟踪技术,不仅不影响安装地植被的生长,还因为在夏季吸收了大部分太阳能,使得安装区域原本因为干旱缺水的不毛之地,逐步变成草原绿洲,有利于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2.2加大技术推广,启动秸秆再生利用型发展模式

  我国每年产出的各类植物秸秆达6~7亿吨,除把秸秆直接粉碎还田作为有机肥料外,还可以利用简单易行的青贮技术,将刚刚收割的植物秸秆做成青贮饮料,按实验数据,每7kg秸秆转化1kg牛肉(同时需1kg精粮),可以支撑的动物鲜重达0.86~1亿吨,再按照60%的保守屠宰率估算,则相当于从秸秆中收获了2.08~2.40亿吨粮食。另外还可以走秸秆发电、秸秆乙醇、秸秆建材等新路子。据综合计算,1吨植物秸杆可以有效转化为0.9吨左右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这样一来,工业价值大于粮食已成为现实,同时,还为生物质化学品拓展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对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优势转换为商品能源优势。

  2.3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

  该技术是“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达到了节省肥料,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

  2.4建设沼气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我县各类规模养殖场56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186个,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我县通过全面推广“生态养殖场—沼气—发电—有机肥料—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有效地促进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实现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沼气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推动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建设进程。从而更好的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5利用焚烧发电的方法对病死畜禽及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世界上对垃圾的处理方主要有填埋法和焚烧两种,近年来,填埋法在下降,焚烧法在上升,利用焚烧法不仅可以解决这些废弃物,而且还可以利用其产生的热量发电。

  2.6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教育示范基地

  一条产业链循环下来,每个环节都生钱,还不破坏环境,让全国农民都尝到生态循环农业的甜头,即抱住金山银山,又保住绿水青山。

  3.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循环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从而提高农民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主动性。

  3.1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以公共财政保障为主,群众筹资筹劳为辅,社会各界捐助建设为补充的投入体系,实行以奖代投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主动性。

  3.2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实施化肥、抗生素、高毒农药销售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保证机制;实施“农农对接”减少中间销售环节,真正实现直销,这样有利于对生产出来的粮食、果蔬、肉、蛋、奶等进行全程信息查询、跟踪和事故责任划分,从而提高政府的监管力度。

  3.3建立考核评比机制

  将其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框架,在县区之间、乡镇之间、村组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注重舆论鉴评,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优势,促进问题解决,从而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建设常态化。

  4.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个人和企业会铤而走险,就是因为我国的违法成本很低,加之地主的保护主义,一阵风声过去后,还是活得很好,要想彻底解决这种问题,一方面发展第三方监督,让消费组织自觉抵制,另一方面还应加大法律处罚力度。

  总之,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一种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农业生态体系,在实践中已显示出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且已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它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接轨,投入更加高效和谐,产出更加稳定持续,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录强:《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人民出版社.

  [2]成德宁:《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

  [3]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环境科学出版社.

  [4]郑风田:《食品安全问题与解决之道》,载《光明日报》2013年3月25日.

  王艳

相关推荐

正规出版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