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发布为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在配套教材还未出版齐全的空档期,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依然处于重要地位。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师应立足新课标,对当前所用生活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寻求改革和应用的方向,以使教材及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需要。
关键词:培智学校;新课标;生活数学;教材;
2016年1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和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将使培智学校教学有据可依,有规可循。但目前配套的部编版新教材还未完全出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由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依然处于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一线教师有必要立足《新课标》,对当前所用教材进行分析,寻求改革与应用的方向,以期使教材更加贴合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开展教学。本文主要以生活数学教材的改编与应用为例展开论述。
一、分析总体要求,坚持以生为本
《新课标》强调“以生为本”,面向在校的各类学生,包括智力落后、脑瘫、自闭症及其他发展性障碍学生,要求教学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强调整体性、有效性和灵活性,使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得到相应的发展。《新课标》指出,生活数学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等特点。生活数学课程的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要求生活数学教材紧抓“以生为本”的要求,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合,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相吻合,与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结合;要体现科学性和可读性,内容要体现生活性,呈现方式要多样化,还要具有选择性和弹性。
当前大多数的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中,“生活为核心”的课程理念贯穿始终,教材内容和形式大都以日常生活经验为核心。不少教材还将生活数学和生活语文、生活适应三门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要求。如浙江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培智学校支持性教育教材》立足于“支持性教育”理论,重视学生自我实现,强调家庭参与和社会支持,以个别化教育、社区化教学、单元主题等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融入社会,提升社会生活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培智学校支持性教育教材》,能够紧抓学生当前生活需求和未来生活需求,并且秉持生态性和开放性原则,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
大多数地方、校本教材基本能够体现《新课标》要求,即面向各类学生,以生活为核心,但在“以生为本”方面还能做得更好。例如使用地方、校本教材教学时,在支持方面可以进一步信息化、数字化、科技化,更重视个别化,更加灵活;教学过程中不拘一格,在设计一般性教学时,关注学生共性选择教材,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选择目标,根据当时社会文化状况、自然条件灵活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创新与思考,更具发展性;教学内容更多地来源于生活,从学生切身体验中提炼出教学内容,更具实践性、科学性;评价方式更全面,包括学习兴趣、习惯和成果等方面,更加重视过程评价。
生活数学教材应注重与其他学科教材的协调与配合,教材的各领域之间有机整合。教材的调整还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量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版面活泼、语言准确。此外,生活数学教材还要从“生涯”的角度出发,前期做好知识铺垫,到高年级为升学或就业做好准备,凸显学科与应用的有机衔接。
二、分析具体内容,进行教材内容调整与完善
《新课标》中生活数学的内容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特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常见的量”“数与运算”“图形和几何”“统计”和“综合与实践”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学段主要为理解10以内的数的含义,体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学会初步分类。第二学段以百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为主,以计算机为辅助,了解常见图形,学习分类与记录。第三学段认识万以内的数,体会乘除、认识分数小数百分数,在具体情景中估算,知道轴对称图形,学会测量,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
地方、校本教材内容基本与课标要求一致,基本包含了五个部分内容,但在内容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难易程度上的差距较为显著。如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实用数学》教材难度较高,课程内容较为集中,前期所学计算内容较多,数前概念较多。常见的校本教材中较为注重知识的学习,而《新课标》更加注重生活性,强调以生活为媒介、以数学知识为内容、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由浅入深展开,强调让学生经历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生活数学课程的“四能”目标落到实处。
当前培智学校学生障碍类型多,程度重,差异大,情绪问题多,对抽象概念接受能力低下,学习困难。因此,地方、校本教材应该适时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情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从通过指、看、摆、数实物及卡通图片等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到抽象的图片、图形、表格等学习,最终完成数学符号、图形和文字、图表相结合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持辅助。如学习进位加法,可以使用计算机,并不强求笔算;在人民币的使用中,可以学习电子支付、多付多拿的策略,并不强求精确支付。对具体内容难易程度、先后顺序也适当根据学生障碍程度、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对于普遍表现出困难的内容进行删减或后移。
三、分析教学评价,开展个别化、生态化评价
《新课标》中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教学;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发展特点,合理评价,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活动、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生活数学的评价包括学习兴趣(活动、阅读兴趣等)、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练习习惯等)、学业成果(概念理解、计算掌握、简单应用等)等方面,评价方式包括日常观察、过程记录、表现性任务、作业分析、测试(书面测试、口头测试)、操作解答等。注重表现性任务,分析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及时反馈,以达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
当前,地方、校本教材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习、操作的结果为主,评价标准为会、会一点、不会以及优良居多,描述性评价较少;评价时间主要为课堂上、期末为主;在评价方式上更加注重结果,缺少一个量化的可操作的综合统计与分析。
因此,需要对教学评价进行革新,重视长期评价,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个别化、生态化评价。根据《新课标》要求,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业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体系,除考核学生是否完成课程要求外,还应更加重视个体发展,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针对初期评估,记录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注重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弱化最终结果,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例如在学习6减几时,注重学生自主探索6减几的过程,在评价中记录观察学生是否思考、有没有进行尝试、兴趣如何、与人合作情况、上课过程中是否认真听讲、教具操作是否规范正确、最终结果如何。评价结果除了是否正确,还应指出优缺点,描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指出其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整合教学资源,注重资源扩展及共享
《新课标》中指出生活数学的教学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和环境与工具,丰富而又充实,提倡建立教学资源库以及资源共享机制。
地方、校本教材中教学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教学素材依据单元主题,取材于生活,具有时效性,也比较具有针对性。各地方、校本教材大都已经实施多年,积累了较为丰富而充实的视频及图文资料,但较为零散,不便于教师选用。应紧跟《新课标》要求,将丰富的生活素材保存积累,建立资源库及共享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并且保存记录下来。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结合教室里、生活中的常见的物品来教学,学生可以从资源库中找到对应的图文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前人的教学进行改善,利用资源库中丰富的教学素材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处理生活问题的水平。将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统一于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支持,为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融入社区生活搭建平台。
《新课标》是培智学校教材使用及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立足学生实际,适时对教材进行调整,最大化地满足学生需求。
作者:蒋璐璐
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