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教育缺失包括以下几方面:有误导性的隔代教育,教育监管上父母缺位,教育理念、方式落后单一,学校和父母、父母和孩子双方沟通不足。小学阶段是孩子快速成长的阶段,家庭教育缺失或错位都会对孩子的认知造成很大的误导。因此学校需要和孩子家长加强沟通,共商对策,尽可能通过双方努力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让留守儿童积极、健康地成长,共建和谐、美好社会。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共商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愈加突出。为缩小由经济差异带来的对下一代的教育差异,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进城务工,以便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则留在农村与上一代人或者亲友生活。童年正是需要父母陪伴、强化情感交流并在长辈引导下对外界有初步认识的阶段,父母的缺位无疑对留守儿童的心灵、情感造成巨大的伤害,由于儿童的不善表达、隔代教育的误导等原因,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可能还不算真正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父母,但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而留下孩子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换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友。总之,家庭教育中,父母缺席了。父母之外的其他亲属教育、抚养孩子时,会出现情感教育不到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教育观念落后单一等,这些都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创伤和对家庭亲情观念的错误认识,最终对孩子的精神、情感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怀,儿童的精神世界缺乏情感的滋养,也缺乏现实世界中正面的榜样;隔代教育的过分宠溺或者漠视,会让儿童对外界没有良好的辨识力,最后走向错误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隔代教育有缺陷
隔代教育就是父母的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为了节省生活成本,或为了儿童上学方便而把孩子留在老家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教育。小学阶段的孩子还很年幼,在生活上依赖父母的陪伴,在情感上渴望父母的关爱、关注,父母突然留下他们外出,一开始他们难以接受,最终还是被迫接受,这种认识的转变过程就饱含着对儿童心理和情感的伤害。为减少由于父母无法陪伴而造成的心理伤害,弥补儿童情感上的缺失,在成为除了父母之外的第二个情感依赖之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就会过分宠爱孩子。感情上的偏爱和宠溺,对孩子要求的过分满足,还有老一辈落后的育儿观念和教育方式,这些都是隔代教育的缺点。
2.教育监管缺乏
父母缺席,家庭教育就已经若有若无了。外出务工的父母很难做到一边辛苦工作,一边对留守在家的孩子的教育进行监督管理,他们大多数没有时间、精力或经济能力来兼顾这两件事。留守在家的老人也只能对孩子的感情需求进行回应,他们也无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采用新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照顾好自己不给子女添乱,照顾好孙辈的衣食住行,为子女减轻负担,兼顾这两方面都很不容易了,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和能力对孩子的教育进行监督和管理。也就是说,父母缺席后,留守儿童教育的监督与管理缺失。
3.家校沟通不足
家校双方是指学校和父母的沟通,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首先是学校和父母的沟通,父母缺席,更年长的一辈被迫代替了无法被代替的父母角色,所以这里的“父母”不仅是指儿童的父母,实际上还指照顾儿童生活起居、践行着父母职责的爷爷奶奶等长辈。倘若学校不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不了解某一时期孩子思想或者情感的转变,显然学校和“父母”的沟通是不足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不明白孩子的情感需求,以至于和孩子之间总是没有话说,也说明“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也严重不足。这种沟通不足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惑无处可说,他们时常感到自己孤立无援,久而久之,造成孤僻的性格,不善甚至害怕与人交谈。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他们也更容易感到自卑,没有安全感,凡事过于小心谨慎。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家庭持久陪伴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新时代的父母或者教育者应该更新自己落后的教育理念,学习、了解新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步伐。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可以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父母不能强制性地把自己的观念或者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其次,加强孩子与自己和其他亲友、与同学、与朋友的联系,孩子的成长需要同龄的伙伴,无论是学校的同学还是生活中的朋友。孩子会有自己的困惑与难题,有些是父母帮不了的,需要孩子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和朋友合作一起解决,同龄人由于相同的经历也更容易有共同话题。最后,孩子在学校的主要教育者是老师,出于对老师的崇敬或者敬畏,孩子和老师的交流可能不如和父母的交流一样无所顾忌,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渐克服交流障碍,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而不是撒手不管,任凭其随波逐流。父母无论以何种方式都应该尽可能地给予孩子一定的陪伴,或者让孩子感觉父母是陪伴在他们身边的。外出的父母可以定期给孩子发微信语音或视频,在孩子生日或其他大型节假日时争取回家陪伴孩子,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学习用品上的需求等,可以采取这些行动来表达对不在身边的孩子的陪伴和关注。
2.丰富教育形式,重视学校教育
相比于以往,现在的教育形式异常丰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者也要试着学习、借鉴其他的教育方法来丰富自己的教育形式。
家庭中,倘若是爷爷奶奶抚养教育孩子,那么除了注意不要过分宠爱,还应该做的就是让孩子一起参与家庭生活,不论是劳动生产还是家务琐事。参加劳动生产有益于让孩子认识到粮食可贵、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参与家务琐事让孩子明白家事繁多,经营家庭非常不易,同时懂得分担家庭事务,帮助他们建立家庭合作与分工的正确家庭观念。倘若是父母抚养教育孩子,父母凡事应该以身作则,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出游、一起去亲戚家拜访、一起解决生活中的小难题,甚至一起完成学校布置的手工作业,这些种类繁多的亲子合作的教育形式可以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完成这些事本身就是亲子之间相互陪伴、相互关注的一个过程,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父母可以适时讲述一些故事、生活哲理给孩子听,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的心理成长。
学校里,面对留守儿童寡言少语、性格孤僻的性格特点,老师或者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必要的集体活动,如集体出游、小组DIY手工报、集体性游戏等,让孩子在成群结队的互动中结识朋友,在实际的活动中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及时抒发自己的感情,同时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是更重要的教育阵地,老师比家长知道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学校要教育孩子学习知识,还要教育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即学校可能比家庭的教育作用更重要,所以要重视学校的教育。
3.加强双方交流,借助榜样力量
双方交流是学校和家庭、家庭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小学儿童待的时间最长久的场所。学校和家庭要及时沟通,对于孩子的信息要互通有无。学校可能是大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的第一场所,因此家长一定要和学校积极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思想情况,同时还要了解老师对孩子的看法,询问老师对孩子发展的建议,方便家长和孩子沟通时给予孩子在学校表现的正面反馈与支持。家长也要主动和学校交流家庭近况、家庭在孩子教育上所做的事项、家庭对孩子的期望、父母对孩子未来的职业期待等,要在双向的沟通中客观地认识孩子的真实水平,调整期望。
家长也要和孩子及时沟通,了解孩子实际生活中的变动和思想动态。对于农村中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能和家长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下进行沟通是很困难的。由于认识所限,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中总是先入为主地否定、漠视孩子的看法或者观点,久而久之,孩子不愿意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家长沟通,或者沟通中对父母的话语习惯性、表面性地“认同”,这些沟通都是无效沟通。无效沟通既浪费时间、精力,又给了父母一种很了解自己孩子的错觉,同时还让孩子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和父母渐行渐远。因此,家长和孩子需要加强的是有效沟通,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诉说、相互倾听的沟通,不是敷衍式的无意义沟通。只有有效沟通才能拉近亲子距离,增强情感交流和彼此的心理认同。
学校和家庭多沟通,双方教育者就能对孩子的信息进行全面把握,在此基础上,双方尽可能地针对孩子特性,“量身定做”般地为他找到一个榜样。这个榜样要在家庭和学校都不在场的时候,对孩子进行积极向上的正向引导,这种引导主要是心理上的一个引导,犹如指路明灯一样,在孩子的心理上引导他前进。
四、结语
小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儿童数量又很多,面对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论是留守儿童的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不能仅凭自己的力量妥善解决这个事关未来社会发展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协助、共同努力。家庭本应是儿童教育的第一场所,但实际情况却不一定是这样,很多地方,学校和家庭的作用几乎同等重要,这也就要求学校和家庭积极沟通,双方互助解决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和心理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君兰.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求知导刊,2020(48):2-3.
[2]郑文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读写算,2020(25):125.
[3]王才让,蒋海花.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与对策[J].校外教育,2020(8):4,47.
[4]韩兴润,杨发元.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教育观察,2019,8(5):68-69
李登花
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