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原则

2018-08-28 所属栏目:教材征集 浏览量64

  教材作为教师行业中职称评审加分较多的一个选择事项来说,大家一定要将他的各个细节要求和管理方针了解透彻等等。本文主要先对语文教材修订编写可能涉及的12个具体问题做了以下介绍,供大家参考,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原则:

  一, 识字写字教学。

  课标对此非常重视,论述的分量加重了,但其精神又是在减负。这个“减负”不应当理解为只是学习负担“量”的减少,更是要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有兴趣,又得法,效率就高,负担相对也就小。课标对课业负担“量”的减少是有规定的。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现在减少了,规定识字1600,其中会写800。请注意,课标还对识字和写字还分开来提要求,提出“多认少写”。多年来语文教学习惯的每学一字必须 “四会”,这个标准过高,课标提出要降低,“多认少写”,不要再要求“四会”。

  二, 汉语拼音。

  请注意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是把汉语拼音放在“识字与写字”里边的,并没有独立列出一条。学汉语拼音为的什么?为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和查字典,提高识字效率。就这个功能。学拼音不是为了掌握拼音阅读的能力。因此编教材给汉语拼音的“地位”要适当,不要摆得过高。另外,要降低难度。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学拼音的确太难了。过去要求《汉语拼音字母表》必须“背诵”和“默写”,还要写得如何工整好看,有点为难孩子,也没有这个必要。课标现在不再这样要求,只要求那个字母表能“熟记”和“正确书写”就可以了。拼音和认字问题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难点,应当有新思路,处理好,不要让小学生负担太重,不能一上来就给“下马威”,扼杀了学语文的兴趣。

  三, 写字与书法的教学。

  课标对这方面的要求明显加强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课标还明确写上这样一句话:“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对此教材修订时应有所体现。按照教育部要求,有的出版社正在编书法教材,它与语文教材什么关系?那是补充教材,语文教材应当也可以适度包容写字书法教学。在多数学校,限于师资、课时等条件限制,很难开出专门的书法课,那么语文课就应当适当加大这方面内容。

  四, 阅读教学。

  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鲜明地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这些话都有针对性,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新的偏差。设计教材思考题应当考虑这些提醒。要多引导整体感受,涵泳体味,鼓励展开想象与思考,不要把课文分析搞得很琐碎、技术化。

  现有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方法技巧,要在教材中有所交代。现在许多教材都频繁地要求“有感情地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抓住关键词”,或者“整体把握”,等等。但是最好能给出方法,有示范,让学生把握得住,能举一反三。学习阅读和写作其实都是思维训练,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要注重思维训练问题。还有,阅读教学要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的“语文生活”,重视与课外阅读的链接。有的教材在拓展课外阅读方面是不错的,好的设计应当保留。

  五, 读书问题。

  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课标特别加以重视,提出 “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这些年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课标还特意写上这样一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认为这句话很精要,可以当做一个口号。现在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学生读书太少。课上读得少,课外读得更少,还是停留于做题,中学毕业了,没有完整读过几本书,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课标对课外阅读是有要求的, 9年课外阅读总量必须达到400万字以上。如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做好课内课外阅读的链接,如何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过去的教材注意不够,修订时应当作为一个要点来加强。

  六, 写作教学。

  课标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平时作文和高考中考作文是有区别的,不能以后者完全取代前者。现在的作文教学问题很大,只考虑面向高考中考,教的基本上是“套式作文”和应试技巧,特别是到高中,作文教学沦为敲门砖,可以说是“全线崩溃”了。课标强调自由的有创意的表达,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尽管实行起来会有困难,但这是方向,教材编写必须坚持。

  写作是教材编写的难题,难就难在不知道如何结构,以及是否应当有体系。我觉得还是要有体系,或者叫“系列”也可以,总之要有一个计划、流程。现在有的版本有些特色,其做法是扣紧每一单元,布置一次写作。比如写一件事,写一个人,仿写一首诗,还有缩写、续写、写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等。要有一定的梯度,不要随意搞“提前量”。课标指定小学低年段是“写话”,高年段是“习作”,初中才是“写作”或者“作文”。名称上的区别,表示了教学的梯度。如何让学生不怕写作,对写作有兴趣,这是个大问题,教材编写应当想办法,在读写结合上多下点功夫。有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教材设计了让学生仿写童话、寓言,我觉得很不错,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天性与想象力。如果是结合单元来设计写作教学,要求要明确,有简洁的提示,有操作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启动他们的潜能。写作部分的编写应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对有新意的表达多加鼓励,但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文笔”不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得体的文字,这是最主要的。

  七, 单元结构。

  现有的教材所采取的框架有2种。一是按照人文主题(或者其他因素)划分若干单元,如人教版小学一共86个专题,北师大版130专题,每个单元4篇课文。师大版则采取传统“文选式”编排。初中呢,人教版、江苏版都是“主题单元”方式,语文版是“文体单元”形式。我看过一些相关的调查报告,对几种单元组合形式做出比较,并好像并没有很清楚表面那一种框架方式更好。

  八, 课文。

  现有的各种版本选文都比较放得开,凸显人文性,照顾到学生兴趣。但也有的版本比较粗糙随意,特别是时文的选择,量比较大,语文性不见得那样强。传媒对语文教材的批评炒作,往往集中在选文上,不必过多关注那些炒作,但确实要高度注意选文的质量。课标也提出选文要有经典性。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课文,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当然,经典也在流动,而且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有经典性,可是不太适合中小学生学习,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也不一定要选。有些版本选的当代的文章较多,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修订时应当考虑调整。我赞成所选必须是美文,是思想格调高,语言形式优美的。

  小学低年段课文有的要自己编写,要非常重视这一工作。现在有的编写并不好,太多说教(思想情感教育是必须的,但不等于说教),要讲究童心童趣。现在小学和初中教材普遍比较浅。如今是信息社会,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比以前宽,在学前班和小学,就知道很多东西,知识比前辈的童年要掌握多得多,要考虑这个情况。在课标要求的框架内,小学初中语文教材都最好稍微提高一点难度。不要低估学生接受水平,不要只考虑让学生能懂,都懂了就不用学了。

  九, 语文知识和能力点。

  课标对语文知识的处理比较“小心”,努力避免体系,强调的是“随文学习”。这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自然有其道理。教学中不必过于显示语文知识体系,不能照搬大学语言学、文学史那一套,要去除烦琐哲学,降低难度。但编教材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呈现方式可以隐形的。我主张要有系统,但不是“系统化”。

  前面讲到单元组合,如果用语文素养的若干因素来组构,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一定先要罗列一下到底小学、初中要掌握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训练,具备哪些基本的语文技能?都要有个明确的安排。但呈现方式要考虑自然一点,不至于陷入死记硬背,最好能结合情景去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去思索体验。另外,注意梯度,有螺旋式提升,都先要有安排。

  十,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比例。

  这在每个学段的比例应当是不太一样的。过去小学阶段古诗文很少,按照课标要求,修订时应当适当增加。低年级也可以有些古诗,但要求不能太高,也就是接触一点,读读背背,似懂非懂不要紧,感受一点汉语之美,有兴趣就好,并不把文言文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小学部分课标建议一到六年级背诵古诗75篇,可以部分编到教材中,也可以要求课外背诵。古诗文平均每学期也就六、七篇,分量并不重。到初中,开始学习文言文,并逐步增加比重。课标提出初中背诵古诗文60篇,平均每学期也就10篇左右。不一定全都要编到课文中,也可以作为课外背诵。就课文的篇数安排而言,大约初中的古诗文占到五分之一左右,比如一学期30课,古诗文就是6课左右,可以一年级5课,二年级6课,三年级7课,按年级逐级递增。如果每册5-6个单元,那么每单元大概也就安排一课。高中的比重可以更大一些,占到四分之一甚至更多。我认为这样大致就可以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主体还是现代文,文言文不宜再层层增加。

相关推荐

正规出版正规出版

安全可查安全可查

价格优势价格优势

担保交易担保交易

杂志支持服务网为您提供期刊杂志、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教著专利等学术咨询服务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